98小说网 > 春秋我为君 > 第三章:氏族传承

第三章:氏族传承

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春秋我为君 !

    卢布看着自己手中的“戈”,神情复杂地端详着。铜制戈头部分用手做尺简单量了一下,两胯不到,长度大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厚度应该超过1厘米,底部还刻着简单的花纹,乃是典型的西周青铜翼耳戈。

    卢布在博物馆里见过类似形制的,不过西周有一种被称为“毁兵”的丧葬习俗,即先对陪葬的兵器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坏(砸断或者砸弯),然后再將其放入棺槨或墓穴中,所以那时卢布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是略弯的。

    而他现在手中这柄没有经过破坏,甚至没有青铜锈迹,显然是更加的极品,虽也有些斑驳,但却古朴而锋利,因为它现在还不是文物,而是杀人的武器。

    这柄青铜翼耳戈乃是他的父亲为了卢布即将的远行,变卖了一些家产后为其准备的礼物。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呢,家业都是大儿子的,作为同样疼爱的小儿子,他们也只能给这么多了。

    “这个世界跟前世的中世纪一样,庶民和农奴们面对的只有无尽的压迫,国人也不好过,只有贵族才能在这里活的像个人,能有些体面。为了自己这一世,说不得就得好好博一把了,可怜我这么惫懒的人啊。”卢布心理想着如何才能在这个时代好好活下去,也说服了父母支持他的理想。

    此时的齐国,有明主齐桓公在朝,又有众贤臣为辅,从善如流、施惠不倦,将齐国治理得可算是兵强马壮,物阜民丰。几次诸侯盟会,齐桓公明显感觉到,在“尊王攘夷”的大旗下,自己的威望于诸侯们间在不断提升。

    齐国如今有管仲为相,主政齐国,主持政治和经济改革;

    隰朋为大司行,主外交,行“尊王攘夷”之策纵横列国;

    宁戚授大司田,主农业,垦农田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

    宾须无为大司理,主刑狱,审狱断案,明于是非;

    鲍叔牙为大谏,主谏议,察吏治,重教化,举贤良。

    此为齐之五子良臣,后世称为“桓管五杰”。

    除五子外又有“高子”高傒,“国子”国懿仲,世代辅助齐国,为齐国上卿,尽皆贤良。二人为齐国上卿,拥立齐桓公归国继位,才结束了齐国的乱局,所以二人在齐国的地位很高,尤在管仲之上。

    又有陈国公子完,不容于国,出而奔齐为工正(管建造),食邑在田。

    又有王子城父、公子举······

    卢布通过士人的关系简单了解了下齐国国政,虽不如书里记载的那般详细,但也知道了大概。此时齐国的贤臣良将可不少,如果他留在齐国,哪怕有机会入仕,也只是如皓月旁的小米粒一般,米粒之光安能与皓月争辉,多半就是冥然众人了。

    虽然齐国有燎庭之礼,虽然阿父也暗示过家族或有助力机会,但在齐国既有的体制里,大家按部就班,个人想要发光的机会实在不大。

    “阿布,你要离开齐国?”

    “是的,像我们这样的次子,继承不了父亲的爵位和食邑,留下来只能给兄长干活,挣口吃食,忒不自在,每日忙活又无乐趣。而且你也知道,我与阿兄的关系并不好,前几日,阿父花了大价钱为我置办了兵甲,惹得他好大不高兴,差点就动手打了我。”

    卢布心有不甘回答道,就因为嫡长和嫡次的差别,一个就能继承家业,一个只配做兄长的附庸。但这样的制度不只是如今的春秋时代,接下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它还会一直存在。

    与卢布交谈的乃是高氏的庶子,高阳。没办法,在这样的继承制度下,往往家族间的嫡长子会和嫡长子交往,他们谈的是如何不让父母宠爱的兄弟们夺权、夺家产。而次子庶子们则是另一人际圈,他们交流的要么是如何讨好长兄欢心,或是如何在长兄的威逼下求活。

    “那你想好了要去哪里了吗?”高阳又问。

    “我想去卫国。”卢布似早决定了自己内心的答案。

    闻得此言,却是高阳大吃一惊,提了声量呼道:“你疯啦,卫国如今在狄人的入侵下国君身死,国都都沦陷了,马上就要灭亡了,你这时去不是送死吗?”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日:“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来卫。

    这就是卢布前世学过的文言文《卫懿公好鹤亡国》了,他自然是知道卫国此时的凶险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此而已!”卢布倒是回答地胸有成竹。

    “太危险了,阿布。或许我们可以去试试王宫前的燎庭!”高阳好心提议道,真心担心自己这位伙伴,毕竟如今卫国大乱,狄人兵锋正盛。

    齐国的齐桓公特别设有燎庭之礼来招贤纳士,“燎庭之礼”是周礼中只在诸侯间使用的一般用来迎接各国国君的高贵礼仪。而齐桓公将之用来招揽贤才,以诸侯之礼待前来投奔的贤才,以示齐国对人才的重视,以示桓公的礼贤下士。

    如今齐国宫殿前的广场上,四周设有火把长夜不息,为贤才照亮。广场中央设有一更大的火炬,如烽火台一般高耸,如果真有贤才前来投奔可以将其点燃,齐桓公在宫中就能看见,会停下手中之事出来迎接。若来者果真是大才,那桓公就会下令将王宫中庭所有的火炬都点燃,并且大开中庭之门,以最尊贵的诸侯之礼来迎接贤人的到来。

    “呵呵”,卢布未达先笑:“桓公设燎庭多年,你可见它燎亮过几次,除了十二年前的陈国公子。”

    燎庭确为齐国招揽过大才,但卢布却认为更多的只是历史提前版的“千金马骨”之用,让各国士人、乡野遗贤们纷纷知道齐国求贤若渴而已。国君这么忙,怎么可能随便哪个投奔的人才都能见到。

    “去了燎庭你也见不到国君,最多只能见见负责此事的上士。他会考核你,再根据你的才能为你安排个职役,大多是不入流的差事,想要成为“士”怕是没那么简单。”卢布出言打消高阳的想法。

    也只有各国公子,真正身份尊贵,又有贤名在外的人,才能引起重视,报之以高位厚禄。比如陈国公子陈完,封为工正之职,又封赏田邑。(此后他的后代便以田为氏,一直到代齐。)

    高阳不语,他也觉得自己之前燎庭的提议考虑的是简单了。

    “光是燎庭自是不行,若能加上我们家族出些力,则或未尝不能如愿,只是······”

    说来卢布和高阳二人还算是血缘关系不远的同姓之人,卢氏本为高氏旁支,这在齐国人尽皆知。

    西周时期,古人不仅有姓有名还有氏。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辅助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他是姓姜,名尚,字子牙,但他是吕氏。所以后世说的姜子牙,姜尚,吕尚,说的都是一个人。

    上古华夏只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妊”,而“氏”则是“姓”的分支,如果同一个祖先的子孙里出现了有成就有封地之人,那么他的后代就以会此祖名或祖地为氏来做区分。

    比如姜子牙,他的祖先是姜姓,但其先祖曾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就被封在吕地,所以在吕地出身的后人们便有了“吕”这个氏。

    而后传至姜太公8世孙也就是齐国的国君齐文公姜赤,文公有次子名高,人称公子高。公子高得分封,其封地自然就叫做“高邑”,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就取祖名封地为氏,是为高傒,这就是齐国姜姓“高”氏的由来。

    而高氏又有旁支封地在“卢”,故而其旁支为卢氏。就是高傒的一些后人仍然姓高,一些在卢地出身的后人却姓了卢,算是纪念高傒因功获封卢地。

    后世的姓绝大多数都是承袭周代各氏而来,故欲考各姓之由来,必上溯至周。而“赐姓享氏”本是贵族间的一项尊荣,但社会变革下许多平民一跃成为新贵族,原先的姓氏制度也遭到破坏。人人都有姓,姓、氏混言,以氏为姓,姓氏合一。

    通过“氏”的脉络,可以很清楚地捋清氏族血缘传承,就像一本简易版的家谱一样。像卢布此人的家族,卢氏传承自高氏高傒,高氏传承自吕氏吕尚,吕氏传承自姜姓,而姜为上古八姓。通过这样的一种“氏”的传承,也让氏族中一些有名望的祖先因此被后人铭记。

    注:①高傒(前728年—前637年)姜姓,高氏,名傒,字祖望,谥号敬仲,春秋齐国大夫,在卿大夫中声望最高,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等作乱,杀齐襄公自立,高傒和国懿仲等用计诛除乱党,并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因封地在卢(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故高氏又有旁支为卢氏。自号“白兔先生”。

    在他的帮助下,不光立了两个齐国国君,还帮助鲁国立过国君,所以整个社会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他帮助齐国率先成为春秋霸主国,让齐国国民享受高等国民待遇。

    ②陈完(前705-?),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公妫跃之子,字敬仲;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

    陈公子完由于国内的动乱,投奔到姜姓的齐国,其后代以田为姓,在第五代时有实力来拉拢民心,控制齐国国政,结果在第八代时演出了一幕“田氏代齐”的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