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在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叫做慎独。
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这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这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这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能发挥天赋的本性才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能够发挥事物的本性才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养育万物,才可以和天地并列。与天地并列就是天人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用天道来启发世人,尽人道来于天道相合,也就是要求人道和天道相吻合。天道和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和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和天道、天性合一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只有达到中和才能天人合一。
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到三代先王不显现出错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到困惑。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到困惑,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向鬼神提出疑问直到没有了疑问,就算是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
真诚,是自己成全自己。道,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真诚,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还要成全万物。成全自己是仁义,成全万物是智慧。这是发自本性的德行,是结合了内外的道,因此,适合在任何时候实行。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内外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和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自己和天地的合一,或者说是知和行的合一。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
调节五种人际关系主要靠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做到中庸,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第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第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尚中”、“时中”、“中正”和“中和”四个方面。“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其内涵是“做事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做过了”;“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内涵是在动态中把握和贯彻中的原则;“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其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其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时中”“中正”“中和”则是孔子对“尚中”思想的发展。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对于指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中、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不到位、越位、缺位都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