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洞玄指略 !
天才壹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修真之道,久远而无可称计,秘密之术,口口相传,口诀秘要,机关窍妙,易于失传,千年以来,古道隐没而小道滋盛,贤德之士,学而难得,宵小之辈,工于心计,以小成为大,以皮毛为精,以浅陋为尊,淹没古道,诀要之事,世所罕知。
余一陋人,偶得瑕慧,暂生薄智,尝曾教人,贤或不肖,各有所得,或生轻慢,或有狂傲,或痴无明,或旁门倾,于正修行,得正知见者十不存一,盖余之过也,后渐弃世,又思正修者,不能弃舍,今以粗陋之言,略说修真诀要,唯愿此生,不负于人。
修真之要,重在其心,若论修心,重在其德,若说修德,当修其行,其行止合乎道要,合乎真性,必于大道有所得悟,而此大道,虽明显在前,而众人迷堕妄想习气中已久,难以圣贤心性做思维见识,是故于道难悟难见。
大论其纲,修真之人,先须检点身心行为,于平时中,能以良善心做思想,乃可以学修诸法,盖诸修真之法,只为超然苦厄,洞明一切理,若心有不善,有无良意,则是恶性习气之所存焉,若此等心修行诸法,必坏身心,或害世间,非善修持者也,修真之士,当作第一禁忌之事。
复当明确何为苦厄,世间众人,智慧沦没,不思贤德,爱好贪欲受乐,苟且偷生,无畏生死,此等人以身心疾病疼痛为苦厄,修真之士,当思生死之事,当思圣贤之所行为,诸贤圣以有身为忧患,以有贪欲为苦厄,以有生死为苦厄,以愚痴无知为苦厄,修真之士,不可沉溺世间爱欲而忘圣贤之所教,亦不可以自心漏见猜度圣心贤意。
修真之士,当思修真之本,修真做真,真修真做,丝毫不真,非是修真,若非真修,必堕妄修,古往今来,妄修者众,真修者少,持恒者少,懈怠者众,忘本者众,忆初者少,盖因修行者多非少年修持,世心习重,须久调顺,善养道心,渐退私心,年久之中,渐失所念,恒住当前,过去废忘,是非不省,道心偏执,又失道义,是故,莫忘初心,恒如初修。
又念如今,真道隐没,真修者潜,爱道之士,常被邪迷,道经丹书,纷纷流出,各门各派,混淆不辨,欲修之人,不分门道,至于正邪,或及真伪,亦不能辨,散修自学,岂可免疑?稍有不德,便遭困厄,若有贼心,必受苦痛,欲真学者,宜加谨慎。
修真修真,谁修谁真?何者为真?知妄者是。先养良德,后知是非,从善去恶,是真修行,身心之中,诸恶不生,至于伏恶,乃至善赢,最后纯善,亦无恶情,如是修心,是真修行,所有圣贤之法,此为根本,当须谨慎。
如是修心,次第修法,于圣贤路,如雨下落,无有障碍,若非如此,当须修法之中,兼顾心德。
颂:
诸法为凭借,所得果亦然,
身心之德行,终了亦无所,
无所非无所,无可计较所,
道本不可思,辨识不可得,
妙观清净性,清净不可得。【文学楼】
修真根本之事,不可不先说,修真之士,若欲修法,当须谨记。
修真之法,多无可数,大流差别,亦圣贤法,诸圣法中,亦分门道,非是同门,不可同学,诸法根本,无诸分别,诸法之行,不可不别,修此法者,莫学他法,学他法者,莫掺此法,彼此之法,各个派别,秘传心要,有别异也,一人一心,一心一法,一心之中,不可二学。
中华之地,道华微妙,诸法咸聚,圣贤瞩目,本土所传,仙道诸法,上古之人,尊道贵德,智慧根器,直入道德,渐次福薄,智慧损缺,于是乃有心想、存意诸法,辅以修行,参玄悟道,再次之世,人心德薄,根器亦短,于是乃有修身入心,身心双修之法,后世之中,身心根器,渐次差别,于是性命之术,修行之道,亦为纷繁复杂。
仙道之术,金丹之法,千五百岁,递传如今,过此以往,皆为古道,古仙之道,圣贤所习,至真大道,世难可知,后世学道者,须修身心,渐次递进,超凡入圣,后学至真,是故近至真者曰上,远至真者曰下。
于金丹法,有三品成就,上者形神俱妙,中者万化归一,下者变化无穷,如是三品,各有诸法,得入其所。
有上品法,专心清净,心德善慧者易入,此法于身心宁静中,专心于虚,意识自没,纯意乃照,精亦微明,纯心一处,虚灵成窍,名为开辟虚空,玄妙一窍,此窍非肉,亦不离肉,盖因肉身精气神所聚变现也,此窍最初,静养身心,身心洗炼,至于深入,渐次修习,一切功夫,离于思神辨识,而识神归元合一,身心皆调,直入无为上妙,最近至真,是为上法。
有中品法,诚意静虑,存神寄想,略以调息凝神而收听返视,如是虽似上妙,亦得一窍,而以前行功夫及心德素养稍次,故列中品,此法得窍,亦能清净,先炼精气神而入窍,以窍为中,内照于身,外通于天地,上品法初入手即得此窍,微浅而已,养育此窍,合于身心,直以天地而养道胎,全凭无为,灵心自悟,妙意无边,此中品法,所得妙窍,难及此微,合窍于身心亦因修持而有差别,稍须辨识时机而修,故名中品。
有下品法,诚意静虑,意守观想,调息凝神,收听返视而观想诸像,彼炼精气而化物象,内观得见,系心内境,亦得意照朗然,于内观中如第二世界,亦开灵眼,得观天地精气显化形象或及流转,内观有天地,外观亦有信息境界景象,内修精窍而化仙胎之身,彼仙胎非上品胎,亦不似中品胎,如妇人养胎有婴儿,彼等亦有仙胎之婴,有灵通眼,观察天地,多有景象,此法凶险,修持繁杂,禁忌亦多,于至真路稍远,故名下品。【文学楼】
如是说金丹法中三品略事,中上二品,可以自凭德慧修学,以德慧具,故无凶险忧患,出神入化之法,虽亦可以精进入上中品,其事甚难,无师不可修,自古以来,皆为秘密传授,多为单传。
余在此处,只说略事,不作细微明说,只为使人知见种种修行法差别,使修真之士,不至于盲目修学而已,至于菩提道修法,亦是修真之事,当略而说之。
菩提道中,大略三乘,上乘菩萨道,中乘辟支道,下乘声闻道,如是三种,譬如金丹三品,皮上分三,而实是一,只因修持者根器有别,取向有别,意志有别,故有三乘分别,明分三者,而本是一,修真之人,不可好高骛远,亦不可轻慢高下,轻慢是修真之路,重大罪过。
菩萨修行,有因地修行与果地修行之别,因地修行者,已发大菩提心,未证菩萨果地,如是等菩萨虽住生死,心或流浪,而志向不坏,毕竟至于菩萨诸果地分,果地修行者,已证大菩提微妙境界,一心永住,妙清净界,以上妙智,聚化现身,或示生死于世间,或以尊相亲近诸佛圣尊而宿植善根,此果地修行,奥妙难穷,世间说辞,不能尽言。
辟支佛道,有缘觉与独觉分,在有佛法时,见闻佛法而觉悟菩提,心取自觉,名为缘觉,无佛法时,自修自悟,心住觉处,名为独觉。
声闻道修行,于佛法中,闻思修行,舍离五欲,消灭三毒,修行禅定,智慧圆通,诸心漏尽,离欲解脱,于漏尽处,有二种分别,一为回心大阿罗汉,过往已发菩提愿,修菩萨行,于第四禅,以上乘心,证声闻果,一为不回心钝阿罗汉,于第四禅,定慧不圆,穷四空界而灭尽,虽得解脱,不得妙慧。
略说四种禅定及四种空定,此八种定,于三乘菩提修士,皆可以为,皆可以得,盖因八定乃共法,外道旁门,皆可以为,当知,禅定无善恶,修者心有着,如是而已。
于四禅定前,尚有三种定境界,修持者当须分明验证,所谓粗定、细定、欲界定,静者不乱,定者不动,粗定即粗念安住,此乃初学者收心安身而调息于身心安然,初得念住,至于纯熟,可以细微念想安然不动,修习纯熟,诸欲意心,能得不动,于是名为欲心界定,此时身心皆可以安住不动,初离欲身,得观离欲心境,诸漏心于此不动不转,恒转善净之性,故名初禅定。
于初禅定中,诸漏不动,净心尚游,觉观心境,虽可一心不乱,尚为粗浅,初禅粗住已,善加修习,后得正住,复次善修,当得圆满,于初禅圆满后,觉观喜乐,及一心之性,渐次明净,于是能离觉独观,所谓观者,如仙学者得返照之明也,此明有次第,渐次明净,非世间明,初禅圆满而自在游心,觉心离已,入住二禅定中。
于二禅定中,粗漏已伏,喜心渐平,观心亦微,经历初住、正住、圆满、自在四种次第,于是离喜,无觉无观,身心一合,独处妙乐,入住三禅定,此中亦有初住、正住、圆满、自在四种次第,于三禅定圆满,有二种路,一者慧光圆通,得善妙果,入自在游,趣第四禅,二者慧光虽明,而不圆通,自住无想境界,虽求清净,不得清净。
四种禅定,定慧均等,故名禅定,是故修此四种禅定,善养慧性,发明智德,第三禅定时,心慧圆明,受极妙乐,能于一时,暂舍我执,以其住乐,是故不能永处离我清净,虽暂似灭尽,而实非灭尽,第四禅定中,心舍苦乐,念恒清净,若慧圆明,则于此中得离欲清净解脱道果,若慧不足,尚需修圆四禅境界,若复不能灭尽解脱,则入四种空界定中,此中定多慧少,尽乎四空定而得慧圆解脱,难味无上菩提妙理,故其智慧虽似无尽而实粗浅。
如是四禅定境界略说,四空定则不说之,何以故?若人能熟修四种禅定,于四禅定得自在游戏,复能修持净善之心,能于大菩提一切智成就起净欲,则善能行入菩萨妙行中,亦能善见四种空境界定,若慧明圆净,乃至灭尽定及种种菩萨妙三昧地亦能善修得见。
四种禅定,各个皆有定相,修学者常以经中所说种种禅支辨别境界,而实修行时,诸禅定境界差别虽大,而修学者常难修满诸禅而入后定,于是禅定次第修行不圆,智慧不能均发,故不能以四种禅定而自知所修所得成果。
自修自学禅定者,常旁听途说,以为得四种禅定即是得四种声闻道果,荒谬至极也,修四禅及四定,乃修无量福德也,至于慧性,非定所能予,是故四禅名禅,四空名定,定慧均等曰禅,定多慧少曰定,四禅须各个修圆满,方能得其圆慧。
颂:
初禅慧未圆,二禅亦不圆,
纵得八种定,慧心不灭尽,
自以为有果,而实果亦空,
若有果可得,佛即有所说,
而实无所说,道果皆假作。
多有人贪求道果而修禅定,若心有贪,离果则远矣,心中无果,乃真道果,心思道果事,而意不留之,如是名真果,智慧双运者。
譬如初禅诸漏不动,若能时时处处,身心之中,诸漏不动,即为初果须陀洹,乃名为入圣流行者,此中有二种路,一种降伏自心贪嗔痴,欲离世间,以出世心修持初果,此声闻正修行,二种自伏三毒,明见善恶而不发出世心,以清净心而住五欲世间,不厌不恋,此虽得初果心,而非初果行,余外三果,亦复如是。
说菩提道禅定之事已,复说金丹法中静定之事,金丹法中,亦有诸静定境界,类同禅定,非是禅定,仙道法与菩提道法,根本是一而行法非一,不可混淆,可以借鉴,不可复制,譬如丹士初学静定时,必当调息凝神,收心摄性,不论三品,皆须收听返视,三品之中,若无内观内照,若无内明,皆不入三品之门,内明有二种,一者心明,二者精明,心明朗然而不可见,精明绚丽而有所观。
收心聚精,自然虚明,上品入手,直入虚灵,二明同现,妙不可言,中品入手,多以精明先现,后发心明,而后双明合一,遂化道窍,炼气合神,炼神于虚,窍中玄妙,无窍之窍。
赞:
此窍本不有,无中生有耳,
将窍归于虚,无中产妙有,
妙有真空性,真空炼神形,
中品法如是,非上亦非下,
可以入上下,上下可同之。
颂:
于粗浅静定,调息以凝神,于细微静定,收听与返视,
于欲心不动,初入静定地,此定有深浅,精气神微别,
初静定深行,精气神微明,三品神仙法,皆有一阳生,
水火生元精,元精可退病,三关复三关,三品法各演,
或内照妙窍,或内观妙像,其照有粗细,其观有深浅,
三品法有别,后天与先天,三元归真机,全是破妄时,
真人皆真人,道胎各有分,身为紫河车,内养孩儿已,
或身即孩儿,父母是天地,得一皆得一,一亦有粗细,
功法与心法,须要二合一,修功助炼心,修心亦修功,
道眼观世间,各各亦分别,或见种种信,或观种种息,
或见世间净,或观世间浊,各以各心地,见世间境地,
大道不思议,一亦离于一,有言论天地,天地无言戏,
一切智成就,成就于慧地,智慧心所化,当寻心根蒂,
小乘归于一,中乘观其一,大乘不思议,离一离观一。
金丹法中,道窍之要,甚为关键,然而三品法中,各有分别,道窍有粗细深浅,不同境界,不同认知,修真之士,当须谨慎,莫被知识所障碍,欲于真修,当寻明知识,当寻明人,重中之重,当须寻自心之德性,心内无德,或无宿福,修必无成,或反遭祸,性命大事,谨慎为之。
丙申年三月十八记之。手机用户请浏览m.wenxue6.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