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 摄政大明 > 第五百二十五章.博弈(一).

第五百二十五章.博弈(一).

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所有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臣权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皇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那个时期,皇权达到了巅峰,臣权也随之跌落到了低谷,臣权完全无法与皇权相抗衡,皇帝对朝廷大臣们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哪怕是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的一品大员,朱元璋也是说杀就杀了,百官完全没有反抗之力!

    然而,正所谓“百官代天子牧民”,臣子们虽然会与皇帝争夺权势与利益,但也同样会为皇帝分担压力与工作,乃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朱元璋严力打压臣权的结果就是,臣子们完全失去了自主之权,所有事情都需要皇帝来做主,于是皇帝所面临的压力与工作量自然是骤然增加了数十倍!

    可惜,大明江山疆域广阔,政务何其之多?若是每件政务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恐怕明朝的皇帝们全都要活活累死了,也并非是每位皇帝都像是明太祖朱元璋或者崇祯皇帝那样勤政爱民、精力充沛。

    事实上,哪怕是朱元璋,也完全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与工作量,曾写诗抱怨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午犹披被。”

    所以,皇权大幅提升的后果之一,就是皇帝成为了天底下最为幸苦劳累的工作。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草根,机敏睿智、果断坚毅、精力充沛,尚且无法承受这样的幸苦,更何况那些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完全受不了幸苦的后世皇帝?

    于是,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很快就承受不住了,于是他设立了文渊阁,建立了内阁制度,要求内阁辅臣们帮着皇帝研究奏章,并且批上自己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票拟”,这样皇帝的工作就轻松多了,不必再仔细的研究与调查,只需大致看一眼内阁辅臣们的意见,然后再决定同意与否,这就是所谓的“批红”。

    在那个时候,内阁依然是权柄不彰,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罢了,内阁的诸般事务也需要与皇帝商议,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但随着明朝皇帝们愈来愈依赖于内阁的票拟之后,内阁自然是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机构,权柄也就越来越重了,到明世宗中叶,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高,已是可以压制六部。

    而内阁能够成为真正的朝廷核心,还因为明英宗的一道旨意,大意就是“从今往后,皇帝不再到文渊阁与内阁阁老们一同议事,诸般政务由内阁自主研究后票拟给皇帝即可,至于皇帝如何批红,内阁也不可过问。”

    明英宗乃是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先是由皇帝变成囚徒,再由囚徒变成了太上皇,最终又从太上皇变成了皇帝。这样一位皇帝,自然是深谙权术之辈,其帝王心术的造诣之深,恐怕还在如今的德庆皇帝之上。

    然而,明英宗也和德庆皇帝一样,过于信任自己的帝王心术,这次却是办了一件蠢事,他本意是想与内阁拉开距离,独揽决策之权,再一次的扩张皇权,压制渐渐坐大的内阁,但他下了这道旨意之后,内阁固然是无法干涉皇帝的批红,但皇帝同样也无法干涉内阁的票拟了。

    至此,皇帝与内阁彻底脱离了干系,而这也是明朝皇权由盛转衰的拐点。

    但前文已是讲过,到了这个时期,明朝皇帝已是十分依赖内阁的票拟,若是离开了内阁的票拟,皇帝迟早都要累死,面对内阁的票拟建议,明朝皇帝绝大多数时候只是批复一句“同意”罢了,所以内阁已是相当于明朝的决策核心,而明英宗的这道旨意,就相当于自己将皇权排斥出了决策核心之外,内阁也就成为了权臣们的自留地,皇帝再也无法插手。

    如此一来,内阁的权柄自然越来越重,内阁的阁老们已是相当于实质上的宰相,而皇帝的批红决策之权,反倒是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手续,皇权再也无法压制臣权。

    甚至于,到了明宪宗时期,内阁票拟已是成为了朝廷推行政令之际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重要性已是远远超过了皇帝的批红,若是官员们得到了一份圣旨,里面只有皇帝的批红而没有内阁的票拟,则只能算是皇帝的私人信件,又称之为“中旨”,若是“中旨”与朝廷现行诏令相违背,官员们完全可以拒不接受,事后自然有内阁为他撑腰,皇帝也是无可奈何。

    可以说,到了这一步,若是抛开兵权的因素,臣权反倒是压倒了皇权。

    时至今日,内阁已然成为了公认的朝廷决策核心,明朝皇帝们虽然是屡屡想要再次插手内阁、又或是打压内阁权势,但他们的行动大都没有成功。

    哪怕是这个世界的崇祯皇帝乃是一位手段高明的“中兴圣君”,但他也只是推动了“内阁阁老不可兼任六部实职”、以及“扩大大学士名额”这两道政令来稍稍限制了一下内阁的声势,让皇权与臣权重新持平罢了,但臣权依然是可以与皇权相抗衡。

    到了现在,德庆皇帝更是一位贪恋权势的皇帝,和前任的那些明朝皇帝一样,他同样存在着打压内阁、插手内阁事务的野心。

    而如今,内阁席位出现了空缺,也正是德庆皇帝实现自己野心的大好机会。

    *

    此时,回想着内阁的权势变动过程,赵俊臣暗暗想道:“这几位‘帝党’官员出声支持梁辅臣入阁辅政,恐怕是源自于德庆皇帝的暗中示意!而德庆皇帝想要将梁辅臣安插进入内阁,倒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毕竟如今的内阁正是最空虚的时候,周尚景失去了首辅之位,号召力大损;沈常茂虽然是首辅之尊,但能力手段略有不足;至于另一位阁老程远道,更是庸庸无能之辈!而梁辅臣为任三边总督期间,可谓是功勋卓著、声望极高,若是德庆皇帝全力捧他进入内阁,即使是大学士李和也很难竞争……这样一来,德庆皇帝就可以通过梁辅臣来插手内阁事务,皇权也随之大增……”

    想到这里,赵俊臣的眉头一皱,又想道:“只是,德庆皇帝的这般想法,却是让左兰山入阁的难度大增……难道,我先后布置了这么多伏笔,却依然无法打动德庆皇帝,让德庆皇帝产生利用左兰山分裂‘赵党’的想法?还是说德庆皇帝打算同时支持左兰山与梁辅臣,让他们二人一同进入内阁?”

    暗暗猜测之际,赵俊臣终于抬头暗暗观察了德庆皇帝一眼,想要通过德庆皇帝的表情变化来推测德庆皇帝的具体心意。

    然而,德庆皇帝此时却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只是静静观察着百官们的争执,完全没有透漏任何情绪,也没有表明任何的倾向,颇是高深莫测。

    内阁席位关系到朝廷核心政策的制定,最是重要不过,朝中各派皆是各有主张,并且谁也不愿意退让,短时间内自然是争执不定,不论是“周党”、“沈党”、“赵党”、又或是“帝党”与“太子.党”,只要某个党派提出了自己的人选,就会一窝蜂的遭到其它党派的抵制,这样一来,哪怕是“周党”势大,也无法轻易达成目标。

    所以,此时的皇极殿内,依然是一片争辩之声,各派系也完全无法达成共识。

    在这个时候,德庆皇帝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偏偏德庆皇帝竟是没有任何表态,似乎是另有计划。

    “看来,针对今日的局势变化,德庆皇帝同样是蓄谋已久了,如今的沉默或许只是为了蓄力等待时机罢了,等到他终于表明态度之际,恐怕庙堂局势又会发生大变……”

    想到这里,赵俊臣已是将打探德庆皇帝的计划看作是自己接下来的首要任务。

    毕竟,德庆皇帝的态度对赵俊臣的计划影响太大了。

    不过,既然是无法猜透德庆皇帝的心意,赵俊臣也就没有强求,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边的太子朱和堉,暗暗考虑着“太子.党”众人的想法。

    此时,太子朱和堉同样是静静站在那里,并没有表明态度。

    但“太子.党”众人的陆续发言,却已是表明了“太子.党”的立场,那就是全力向德庆皇帝靠拢、支持德庆皇帝的计划。

    虽然,“太子.党”如今恐怕并不知道德庆皇帝的具体计划究竟是什么。

    不过,“太子.党”的表现看似盲目,实则是一招妙棋!毕竟太子朱和堉如今最大的危机就是他已是渐渐失去了德庆皇帝的信任与支持,而“太子.党”如今全力支持德庆皇帝的举动,既是可以挽回德庆皇帝对太子朱和堉的信任,也可以增强德庆皇帝的权势,让德庆皇帝可以更好的庇护太子朱和堉,还可以趁机重振“太子.党”的声势,让朝中各派系见识到“太子.党”的影响力。

    “就凭‘太子.党’众人的秉性,恐怕是想不到这种计划的,他们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甚深,一向是以卖直沽名为乐,这般全无保留的向德庆皇帝靠拢的计划,应该是出自于赵山才的手笔了。”赵俊臣皱眉想道。

    “太子.党”有了赵山才的辅佐之后,却是比以前难对付了。

    而就在赵俊臣打量着太子朱和堉的时候,朱和堉也正在暗暗回想着前一天晚上赵山才对自己的建议。

    “殿下,到了明日早朝上,咱们当以两个原则为先!一是全力支持陛下的立场,二是极力将庙堂局势进一步搅混!”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