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后途 !
张士诚在朱元璋眼中已如同死人,他现在只等到大军攻下平江,江东大定,就要分道出师,一路攻打中原驱逐元人,一路平定南方扫荡其他残余势力。
然而张士诚并不是朱元璋想象的那样容易对付,即使只剩平江一座孤城,张士诚依然坚守不降。城里军民同心、战备齐全、粮食充足,西吴军一时半会还攻不下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攻来,每天城外都是炮声隆隆,鼓声阵阵,将士们齐声呐喊:“张士诚快投降!”
张士诚听得心烦意乱,绝望如潮水涌上心头,老天爷为何不开眼,看不到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吗?他殚精竭虑,勤政于民,可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想他一世英雄,却要败于朱元璋此等小人手中。
他斗志全失,怨天不公,便整日在府中借酒消愁。
幸亏他手下还有一支忠心耿耿的勇胜亲军,这些勇胜亲军个个剽悍异常,冒死率众坚守平江。
徐达等人昼夜猛攻,一连攻打平江数月都还没攻下。
常遇春性急,派了几波人马去攻打西门,无奈城防巩固,不仅没有攻破城门反倒损兵折将,士气低靡,只能无功而返。
俞通海不信平江如此坚固,带领麾下水师又去攻打桃花坞。
谁知平江城的防御确实厉害,他的人还没接近城下就遭到敌人猛烈的阻击,火炮、箭镞跟不要钱似的满天发射,黑压压把天上的白云都遮蔽。
攻了一个时辰,战事毫无进展,俞通海急不可耐,率先猛扑,结果城门没有遭到损坏,自己反而身中数箭。
徐达看他伤势严重,急忙下令退兵,将他送回应天府医治。
谁知没过几天俞通海就在途中不治身亡,牺牲时才三十八岁。
消息传回应天府,朱元璋痛哭流涕,感慨伤怀。当年没有俞家父子相助,他哪能募集到水师征战集庆,可惜俞家父子相继战死,四人只剩下两兄弟。
为了抚恤俞家,他当即下令俞通源继承兄长官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父兄旧部守庐州。提拔俞通渊为参侍舍人、中军都督佥事,诰授骠骑将军。同时追封俞延玉为河间郡公,追封俞通海为豫国公,封其妻于氏虢国夫人,将其唯一遗女收养,赐名“金花郡主”。
妥善安置了俞通海的亲人,他又担心徐达、常遇春等人再有闪失,急忙修书写道:“将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便宜行之。”
这是叫诸位将士先以自身安全为主,徐达等人接书自然感激不尽,更加细心和卖命。但是任凭西吴军夜以继日地攻打,平江还是坚如盘石,牢不可破。
朱元璋十分生气,他没有想到张士诚居然如此难对付。在他心目中,陈友谅那种心狠手辣的人才配叫竞争对手,因为这种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管,稍不注意就会从背后捅上致命一刀。
至于仅仅满足于雄踞东南一隅,斗志早就消退殆尽的张士诚在朱元璋心目中已经不配称为竞争对手了,这样的人只能算一个有钱的暴发户。若不是打倒这个暴发户能够获得很多金钱财物,朱元璋或许还懒得在他身上浪费时间呢。
可谁知,这个暴发户还有点本领,一座孤城都能坚守几个月,倒让朱元璋清楚地认识了病猫也有发威的时刻,任何人都不容小觑啊。
同时也让他在李善长面前略微挂不住脸面,因为当初李善长曾经提出“俟隙而动”的主张,他却同意了刘基的“出师讨伐”计划。如今平江没有攻下来,几员大将接连阵亡,如何不让他恼怒?加上刘基和廖永忠又犯了错误,让他愈发心情不好。
虽然朱元璋还没有达到“天子一怒,血流成河”的地步,但他阴沉的面容,暴戾的怒气已让王府众人感觉到无形压力,整个王府上下喏喏微微,连大气都不敢出,几个妃子更是小心翼翼哄着新出生的孩子,不让他们大声哭闹,免得惹朱元璋不快。
这种情况下一直躲在后院将养身体的马秀英不得不出面了,当她知晓朱元璋怒气冲天的原因竟是因为久攻不下平江不由啼笑皆非,她十分无奈地望着朱元璋,“若是攻不下平江,便与诸位将士商议,总会想出办法。为何要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回府里,瞧你把孩子们吓成什么样子了。”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当初李善长建议缓,刘先生建议攻,我是同意了刘先生的意见,岂料平江久攻不下,我军反而连番损兵折将。如今把这事拿到朝廷上议论,岂不是证明我的决定是错误的?”
马秀英不可思议地睁大眼睛,“你认为这事不在朝堂上议论,那些大臣就不知道前方战况?每日奏折他们都会审阅啊。况且驿站往来那么多人,就算是百姓随便问一个人都能知道这些消息。”
朱元璋面色微赫,低头不语。
马秀英忍不住摇摇头,朱元璋身居高位,已经开始犯一些上位者的错误了,他不仅一叶障目、自以为是,甚至不肯再虚心和属下讨教。但是马秀英不能直接指出这些缺点,依朱元璋现在的脾气肯定接受不了,于是她婉转地说道:“想必李相国他们早已获悉前方战况,正在商量对策,你与他们商议,定能想出解决办法。况且为人臣子,出谋划策乃是本分,你何必去管谁对谁错,只需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定夺即可。若是对了继续执行,若是错了修正就是,总好过你在这里光发脾气却解决不了问题。”
朱元璋茅塞顿开,这天下都快是我的了,我何必去管别人的看法,对错又能怎样,一切都是我说了算,如果出征讨伐张士诚的决定是错的,我就要用其他的办法把这个错误扭转过来,证明我是对的。想通这一切,他心情大好,怒气尽退,兴高采烈地召集众臣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