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妖艳贱货的自我修养 !
今天来推荐潮汕美食,嘿嘿
一、潮汕菜的起源
潮莱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盛唐时代,被贬至潮州为刺史的韩愈,就曾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写过《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书,是古代介绍潮汕饮食特殊风味的代表作。诗文曰:“鲎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卸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由此可见,在韩愈被贬潮州之前,潮州已有相当水平的烹饪技艺。韩愈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饮食文化。与潮汕当地的饮食两相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烹饪流派——潮莱。
1、普宁炸豆腐
普宁炸豆腐是潮汕特色菜之一,是将普宁豆腐切件,
放入热油中炸制而成,吃时蘸上韭菜盐水,外酥内嫩,风味相当独特。普宁
豆腐呈方块状,有黄、白之分,以黄皮的普宁豆腐为多见,可以焗、
煎或油炸,普宁炸豆腐就用了油炸之法
2、猪肠胀糯米
粿体呈球状,能够明显地看到里面包的馅。馅有甜有咸,如绿豆馅、豆沙、芋泥等等。
因为熟的生粉不易沾手,相对无米粿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做,但要做成皮厚度均匀和做得更圆也并非那么容易。
4、落汤钱
“潮
汕落汤钱”是在潮州传统小食“糯米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演变来的,它吸收传统小食的优良做法,
而对传统小食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使这一小食更加
完美,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创新
潮州小食。“潮汕落汤钱”在制法上继承了“糯米钱”的一些优点,比如糯米粉团煮熟后,放置盆中,用木棒反复擂搅,这样的好处
是
使熟粉团更加纯滑,更具韧性。但传统“糯米钱”是在粉团熟后,用
手捏成小块,滚上糖粉白芝麻后即成,这样既不卫生,且煮熟糯米粉团直接食用,口感太粘,
所以“潮汕落汤钱”改成熟糯米团入锅用葱油煎至两面微脆,再改刀切块装盘,便克服了传统“糯米钱”的不
足之处。
5、潮汕卤鹅
潮汕特产的狮头鹅,肉质肥美,卤鹅是地方风味食品,香滑入味,肥而不腻。
16、菜脯
介绍:
选用地产萝卜,配食盐,经传统腌晒而成,是潮汕地区居家佐餐的传统小菜,口感香脆,是佐餐和馈赠亲友之佳品。17、绿豆糕
介绍:汕樟林古港,是明清年代“红头船”的“通洋总汇之地”。每逢中秋佳节,千家万户手巧艺妙的贤慧妇女,常喜爱加工制作美食糕点———绿豆糕,其传统技术工艺和加工制作方法考究,蒸熟后金碧晶莹,入口清香甜美,风味独特,既是一味适合时令的可口药膳糕点,又是樟林饮食文化独创的一种营养丰富的美食,堪称是潮汕地区中秋糕点的佼佼者。
介绍:传统名小食,首创于清代初年,原名为糯米汤圆,现以潮州市太平路尾传统名店胡荣泉制作的鸭母捻最为正宗。鸭母捻类似北方的汤圆,传统制作要求严格。鸭母捻的馅有四样,即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馅约15克。鸭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馅各不相同,为区分每粒馅的不同,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鸭母捻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各有记号。
19、菜头粿
介绍:
民间小食。又称萝卜糕。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潮汕地
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粗皮,刨成丝,下鼎锅炒软,加
入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
芹菜粒,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同米浆、薯粉拌匀,然后入蒸笼内(先用布垫于笼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熟。又法:萝
卜
丝不经炒过,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调匀再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将菜头粿切块,下平底锅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即成。
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20、春饼
介绍:
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
改进,其馅料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之意。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称为春饼。制
作用料逐步改进。现代潮汕春
饼的用料和制法:将面料制成的薄饼皮披开,放入用鱼露、味精、胡椒粉、麻油、猪油搅拌均匀的绿豆瓣,猪肉,鲜虾肉,香茹,虾米
和蒜茸,包成卷状,用稀面糊粘紧接合处,放入约180c的油锅炸至呈金黄色。其特点是:外皮酥脆,馅料浓香。
(1)西天巷蚝烙
名小食。蚝烙为潮汕传统食品,市场炒卖或家庭膳食均极普遍。最先在汕头市安平路漳潮会馆(俗称老会馆)左旁,有几摊卖蚝烙的小吃店,由于制作精工,故有老会馆蚝烙的称誉。1930年前后,杨二首先在升平路西天巷口营业,后来又有胡锦兴、姚老四等人相继在附近继续专卖。为了生意竞争,他们各自设法提高烹制技术和质量,形成了驰名海内外的西天巷蚝烙。蚝烙以鲜蚝(学名牡蛎)为主料,以鬃头肉煎解的猪油、上等雪粉、鲜鸭蛋为配料,辣椒酱、上等鱼露、葱粒等为调料。用料专选达濠蚝仔、雪粉、葱粒拌匀下平底锅(俗称煎鼎),用旺火厚膋烙煎,淋上蛋浆,并配入适量上等鱼露、辣椒酱,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品尝时放上洗净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鱼露为佐料。具有外酥内嫩,香脆鲜美的特点。
(2)牛肉丸
名小食。来源于客家菜。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闻名。以后又有外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镇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摊档均有经营。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听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
(3)粿汁
地方风味小食。米制品之一。注重辅助料的调配。辅助料用久醇的猪肉卤汁、经腌制卤烂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黄色的蒜头粒。民间粿汁主料制法有两种:用米制粿条切成条状,和入米浆煮成稀糊;用米浆下鼎烙成薄片,然后剪成角形,和入米浆煮成稀糊。食用时,在热粿汁中披上几片卤烂的五花肉,撒上蒜头粒,再淋上热卤汁即可。不淡不腻,润滑清口。
4(4)草粿
广州人称凉粉。是用仙人草(凉粉草)煎取药液,滤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搅拌均匀,加热煮滚后,盛于容器(一般为木桶或大铝锅)冷凝成膏,称为草粿。色粽晶莹,风味清香。吃时用手持着铜勺切成一片片装进碗里,边装边蘸入白砂糖,入口顿感甜润嫩滑,清凉爽口,风味诱人,价钱便宜,吃用方便,可药可粿,适合时令,具有清暑解渴除热毒之效,是潮汕夏日解暑风行的惬意传统小吃。(5)普宁豆干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的豆制品。制作工序是:磨浆、除渣、煮浆、配膏、试粉、掺膏粉、拌和定卤、包块、压块、煮熟,有的煮熟后还用栀子上色。特点是外皮柔韧,内肉嫩滑。普宁市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种。油炸豆干更是普宁的民俗风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头蓉,更觉可口。有华侨把普宁豆干的制作工艺带到国外,经营此项生意。
5(6)老妈宫粽球
名小食。粽球为潮汕传统民俗食品。外形为六角球状。1920年,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摆摊经营粽球,张强德死后,其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开设了顺德号粽球店。因粽球质量好,且占有地利,生意日隆,顺德号的粽球也逐渐成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爱的老妈宫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且大小均匀。制作时先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用盆盛装待用。老妈宫粽球里有甜、咸双拼料馅,甜料馅部分为绿豆沙馅(或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外面用猪网膋包裹;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放进锅内煮熟。食时解开竹叶盛盘,有棱有角,晶莹润滑、甘甜香咸。当时,老妈宫粽球店里,悬挂一块横匾,写着“食定正知”4个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会流传着。(7)水晶球
名小食。水晶球制作精细,注重于□□和馅料。分甜、咸两种,馅料不同,各有风味特色。选用上等雪粉,和冷清水拌成浆,把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冲入雪粉浆,用木棒不断搅拌使之稠结后,在案板上晾凉,再用筛过的雪粉和冲熟的粉皮揉匀成块,制成透亮□□。甜馅料一般选用由红小豆制成的甜豆沙(或甜芋泥);咸馅料选用绿豆,先压成豆片去壳,蒸熟后
6加入猪肉粒、虾米粒、葱粒、胡椒粉和鱼露,一起拌匀即成,用水晶状□□包上不同馅料制成球状,放进蒸笼蒸熟取出,最后放进煮沸的猪油浸煮。水晶球色白透明,甜馅味道清甜,咸馅香郁,具有潮州风味。早在20世纪40年代,汕头市的小公园附近行街的潮成号,为专卖水晶球、虾米笋粿等的小食店。
潮州小吃是潮州人民千百年来,在生活中所共同创造出来的,所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便和潮州人民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也使它具有一种鲜明的民俗性,这是潮州小食最为突出的特点。潮州小食和潮州人民的生活,关系极其密切。潮州小食造价低廉,原料都是生活中极其普通的材料,所以一般的人民大众,都做得起,吃得起。由于潮州小食千百年来,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使它带上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潮汕风味。
“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
是潮州素菜烹制方法的基本核心,也是潮州素菜的特色。蔬菜一般特点是偏于清淡,故在烹制素菜时,便要用肉类共炖,使肉类的浓香和蔬菜的芬芳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特别可口的复合味;但为了突出素菜的特点,上桌时,又要把肉类去掉。潮州素菜的这一烹调方法充分体现了“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这一烹调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