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草清 !
第四百三十章 历史的遗产
【求保底***……】
夜深,喝得只剩三分灵智的韩再兴被家仆扶回韩府,踉踉跄跄地向父亲韩玉阶请罪,身为儿子,回家却不先见父亲,很是失礼。
韩玉阶不在意地道:“你是武人,别学再盛那文人做作,为父能见着你平平安安就好。”
说到弟弟韩再盛,外加父亲这闷闷不乐的语气,韩再兴酒醒了大半,洗漱过后,再问父亲是出了什么事。
韩玉阶对自己这大儿子很是看重,今日地位,大半都来自大儿子当年在广州城聚兵内应的勇行。长沙大战后,韩再兴卸掉军职回黄埔学堂重修,听已转为文官的军令厅知事范晋透露,重修之后,都会升等重用。韩再兴已是右都尉营指挥,再升等,怎么也会到左都尉,副统制的位置。
所以他也没怎么隐瞒,将心事细细道来。
韩再兴越听越冷,最后酒意已是完全消退。
韩玉阶先说到二儿子,也就是在国子监当教授的韩再盛。国子监新建不久,广纳贤才,韩再盛本是满清秀才,英华科举又连中举人进士,在国子监任从六品教授。自小就被韩玉阶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对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所作尤感兴趣。
最近韩玉阶问到国子监事务,韩再盛就说,他们正联络同道,推动立明禅位之事,向李天王劝进。韩玉阶对此事正是敏感,试探着问,等天王称帝后,又有什么打算,韩再盛直接说,行黄宗羲之学校议政,劝天王放权于学校。
“我就多问了一句,那学校,是要议什么政?若是工商什么税则诸事,也由学校一言而决?那小子满脸理所当然地说,自该如此啊,气得我当场就骂出了口。尔等黄毛小儿,连柴米油盐都没碰过,还想尽揽一国事呢?你老爹所掌这个工商总会,内里门道万千,办事的全是商学立出来的尖子,都还难得扛下来!别说工商总会,就是一乡主薄,不通人情世故,怕是三天都熬不下来,我呸……”
韩玉阶叫苦连天,浑没一丝家教失误的惭愧。
弟弟就是个“三贤党”,韩再兴早就知道,这不过是旧事,可现在一想,韩再兴也抽了口凉气,他明白了父亲的忧虑,李天王会不会怀疑,韩家也站在“三贤党”一边,想着要削天王的君权?
“若只是再盛的事倒还就罢了,最近工商总会里,也有些不寻常的动静。”
韩玉阶接着说到另一件事,治下新增湖南云贵,工商总会也随之扩员。不仅话事权被分薄,总会里的议事章程也随之变动,这让老会员很是不满。舆论正在吵立明禅位,工商总会本是一体反对的,可现在有人就起了心思,想借这事闹腾一下。
“怕不是闹腾,而是跟那些文人一般德性,想借着虚君,跟文人勾结,效仿明时东林党旧事,求得诸多便利,少纳税甚至不纳税吧。”
韩再兴平日说话行事粗鲁,可不管是在黄埔讲武学堂里,还是在英华军中,学习一直没断,历史更是军官们必学课目,一眼就看透了这动静的根由。
韩玉阶点头,英华倡工商,给了商人历代未有的便利,但因为把规则摆在明处,也给了商人下了历代未有的束缚。想要做大事业,以往那种攀附权贵的处世之道渐渐无用,就得在生意本身上挖空心思琢磨,很多豪商世家都感觉吃力。一些人奋进,不管是转业,还是在南洋公司下力气,反正是削尖了脑袋朝前走。一些人退缩了,把银子当作本钱,丢给英华银行乃至三江投资,坐等食利。一些人却还不甘心,总把心思放在权谋上,想挣脱乃至打破李天王凝出的这个局面。
忧虑也浮上韩再兴的心口,父亲面临的局面的确很危险。儿子是三贤党,工商总会又有人搞这般图谋,任何一个上位者都会怀疑,自己父亲是不是在背后推波助澜?
现在英华还是草创时,天王府内部还没什么倾轧,李天王也是对外狠辣,对内仁厚。可此事损及天王权柄,以天王在康熙盛世都能崛起的英明,处置此事可绝不会手软。
越想越怕,韩再兴不仅酒醒,额头也出了汗。
“父亲最好辞了会首,稍后有机会觐见天王,我也会设法跟天王说上两句。”
韩再兴的建议是为家族安全计,韩玉阶点头,他可不是不知进退之人。当年李肆在清远遇刺,跟他有关,之后还依旧重用他,韩玉阶已觉不胜惶恐。上位者的信任是有极限的,而他已早到了顶点。
九月十日,李肆在普仁殿偏殿召见韩再兴这一批要回黄埔讲武学堂继续进修的军官,他一脸清减,显出这段时日很是操劳。
“听说你们自称是黄埔零期,有这份心气,很好。不止是你们,之前短训班的学员,都要重新深造,为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李肆和声问着,众人互相看看,韩再兴原本是他们的意见领袖,可因为心中有事,没有抢这脸面,于是都有些踌躇。
何孟风站了出来,“禀天王,我等虽经短训,但时日短,所学不成体系。战时对部下把控依旧不足。长沙一战,跟天王弟子相比,辖下所部伤亡甚重,因此需再学再进!”
李肆满意地点头,这个何孟风虽是绿营出身,却很有潜质,是自己嫡系亲传之外,跟韩再兴等人一同新起的出色人物。
何孟风所言,正是李肆对长沙大战,自军表现的一项重要总结。虽败康熙二十万大军,但自身战死近两千人,伤近万人,最初让李肆很不满意。他觉得英华军火力强大,装备精良,训练充足,军心也高。怎么也能跟百多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英军相比,为什么打半火器化的清军依旧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
客观因素有很多,雨天肉搏战是一桩,清军有康熙亲自督战,悍勇不退也是一桩,但对比毙俘十一万人的战绩,李肆总觉得英华军现在还难以称得上是完全的近代军队,那么主观因素又是在哪里呢?
长沙大战后,军队一如既往地作了总结,查看各部伤亡数字,李肆看出了一些端倪。老司卫出身的指挥官,所带部队伤亡普遍小于其他人所带部队。原因正在于,老司卫出身之人,历来都重整体进退,善于观察战场,对部队把握力度很强。毕竟英华军的作战教典,是他们亲身一条条凝练出来的。
而后期转入的指挥官,特别是翼长以上,这方面的能力就很欠缺。举个简单例子,在长沙城北冒雨突击浏阳河捞刀河防线的时候,突击波次的编排,各波次兵力的配属调度,很多细节都掌握不好,对每波次攻击的目标设定也不够实际,虽然很快突破防线,但每一波次伤亡都很重。而那些有效把握部队的指挥官,能精心调度,让每一波次的攻击充分发挥效力,却又在付出太多代价之前及时被新一波次兵力替换,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伤亡,同时又达成了作战目标。
简单说,指挥官能力不足,还没完全适应火器化作战体系的特点,使得英华军没能完全步入到近代军队行列,从而对清军形成足够的代差优势。而中层基层指挥官的具体缺陷,就在于思维还是平面的,不能将尽量多的因素纳入到思考中,形成立体的作战思维。
这就是李肆要重训军中指挥官的背景,要将教典一条条掰碎了,变成这些军官的系统知识。
环视这批军官,李肆道:“你们都是黄埔讲武学堂出身,也都是我的弟子,不必自外于我……”
一番劝勉加训诫,军官们兴奋中带着些惶恐地退下,韩再兴鼓足勇气,求了单独觐见。
李肆在舒适的肆草堂置政厅见了他,随和地道:“以你在广州那一夜的功劳,现在还是委屈你了。不过军中就是这样,能力不足,还要踞在高位,不仅会害部下,也会害了自己。所以才给你们一步步尽量走得踏实些。”
照着黄埔学堂练出来的坐姿,韩再兴挺胸昂首,坐得笔直,对李肆这番勉励很是感动,被问到来意时,他犹豫了一阵,才终于说出父亲韩玉阶的顾虑。
李肆很严肃地道:“你爹也是糊涂了,他有啥心事,让他自己来说,你代他说的话,我一概不听。”
韩再兴顿时大汗,却不想李肆再问:“那你自己,对立明禅位之事是怎么看的?”
韩再兴还想踌躇,可对上李肆那直视而来的平静眼神,再没了顾虑,径直道:“朱明已经亡了几十年,我们英华,不管文武,没有拿过朱明一分薪饷,更没为朱明效过一日力。这英华是天王带着我们所立,要我们为朱明牺牲流血,哪怕一日,也不愿意!”
李肆沉默,片刻后他才道:“朱明是怎么亡的?”
这是李肆自问,不等韩再兴回答,他就接着道:“朱元璋建大明,驱逐蒙元,得了华夏正朔。但他立国,以法家为度,推行复古。在他的勾画里,大明是农人、士人和朱家这三方。工商、匠户、乐娼等等,都低人一等,被推到他所画天下舆图的边缘。”
“以永历绝明国祚算,前明立国二百九十四年。朱元璋的勾画,最初勉强对上实际,可在他还没死时,就已有明显差别。到了成祖时,商人就在东南崛起,那勾画的天下舆图,已经跟实际完全是两番景象。”
“可文人依旧拿这舆图治国,不是迂腐,而是靠此舆图,他们能把握权柄。渐渐的,舆图上只有三方,实际却有四方。商人靠着笼络文人,在舆图之外,跟文人一同食利,朱家君王,被那舆图限着,无法直接掌控商人。”
“到了明末,乱民四起,满洲叩关,商人不仅没有帮着朱明稳定天下,反而在乱中取利。文人如东林党之流,跟商人盘根错节,依旧在吸食脂膏,明争暗斗,这是道德之差么?不止如此,根本问题在于利益。朱明没有给商人一席之地,利益无法从正道中来,自然就难以指望商人为朱明输利。”
“明亡之因看出来了吗?那就是格局问题,朱明的国政格局,不能照顾和容纳各方利益,特别是商人这般重要群体,所以这格局终究是要崩塌的。”
韩再兴静静地听着,就觉自己心灵正被深邃的历史之流洗刷着,让他份外通透。他虽然算不上什么文人,可李肆刻意用粗浅之词讲述的道理,却能完全听懂,不至于插嘴说出“我们英华可是照顾商人”这种痴呆话来。
李肆接着道:“我们英华,勾画这天下舆图的时候,就得吸取这样的教训。商人,我们画进来,那是不是要将读书人如前明对待商人那般画到边缘去?当然不能,那就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英华的读书人,以后会跟传统的读书***不相同。但根基却并没有本质差别,依旧会有圣贤书,依旧会有仁义道德。治国、倡德、研道,乃至领军,都还要靠读书人。所以,读书人,也得画进来。”
“不仅是商人和读书人,工匠、农人、军人甚至乐户,只要是循天理而存的正道之人,我们都要画进来,一视同仁,这,就是我们英华的天下舆图。”
李肆正说到这,韩再兴感觉附近有异,眼角扫去,却看到厅堂侧面一扇门正微微开着,似乎有个身影正倚在门边,那是偷听么……不不,该是天王文书在记录吧。
李肆没注意韩再兴的动静,他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到此话归正题,为何要立明?是还有前明的遗老么?不是,是因为,前明已经亡五十多年……如果以崇祯死国算,已是七十多年,但却是华夏正朔。在它身上,有太多教训,也有太多遗产。”
“就以君王论,前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我们英华,不,该说是我李肆必须要继承的。而以前明一国论,对外族不和亲、不纳贡、不屈膝,这也是我们英华一国所要继承的。具体到文武之士,前明三百年,给华夏之史也留下了足够多,足够耀眼的篇章。这一面旗帜,如果我们英华没有根脉相连,华夏历史,以何延续?”
“我知道新旧之儒,乃至一些商人,都对立明禅让一事图谋不良,但我英华到底跟前明是什么关系,这一问不能逃避。毕竟前明只亡了几十年,还有不少是前明时出生之人,并非跟我英华隔绝百年,毫无关联。”
李肆终于再注意到了韩再兴:“英华与朱明,到底该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角色,要画在英华舆图上,否则就是一段空白。空白之地,对军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韩再兴下意识地挺胸答道:“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要去占领!”
李肆满意地点头,“至于怎么占领,是远远监视,还是派人驻守,这就要看实际需求,同时也要看敌人在哪里,所图为何了。”
韩再兴懂了,不仅懂了整件事,同时也懂了该怎样去劝父亲安心。
空荡荡的置政厅里,李肆转向厅堂侧面那道虚掩着的门,话语里满带暧昧:“段小姐,愿意跟我,还有你叔爷,分享一段绝密的历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