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 穿越转世的爱恋 > 第39章 李隆基登基

第39章 李隆基登基

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穿越转世的爱恋 !

    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对于整个李唐朝廷的局势还是了然于胸,朝政大权被姑母太平公主把持着,皇权的斗争在皇室里面是残酷的,前有玄武门之变的太宗李世民的兄弟相残,后有姑侄之间的权利争夺。

    父皇李旦为了避免皇族相残,准备把皇位传给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当李旦和众大臣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更加可怕的一幕出现了,在场的所有大臣,竟然全部保持了沉默。这种时刻,沉默就等于是默认啊。李旦不由地有点失落,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难免让人有些不甘。

    好在张明转世的李隆基比较懂事,三辞三让这种套路他还是懂得的,毕竟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所以,他赶紧拒绝了接班的要求,表示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胜任皇帝这个重任。

    按照以往的潜规则,李隆基只需要再整两次“辞让”的游戏,李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下岗,安心享受退休生活了。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依附太平公主的大臣却突然跳了出来,在中间横插一杠。

    这位大臣眼看着李隆基一推辞,便迫不及待地跑出来劝李旦道:“陛下正值壮年,龙体康健,怎么能如此匆忙地禅让呢?这岂不是让天下臣民失望吗!”

    本来就有些犹豫不决的李旦听到这话,心里顿时打起了退堂鼓。他心想:对啊,我还年轻着呢,干嘛这么着急把皇位交出去呢?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取消后面的两次辞让游戏,直接让李隆基接过皇位。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期待着看好戏的朝臣们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众人皆对这位突然冒出来的大臣感到十分不满。

    而那位大臣此时也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他站在那里,脸色苍白,不知所措。然而,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等待命运的审判……

    实际上,李旦的行为并不能被视为虚伪。如今许多人担任科长或处长后,都不愿意退休或是难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更何况李旦身为皇帝呢!因此,他中途反悔也只是人之常情罢了。毕竟,他只想逐步放权,并逐渐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节奏。

    数日后,李旦再度颁布一道诏书,进一步放弃了部分权力:朝廷上下所有政务,一概交由李隆基全权处置。唯有涉及军国要务、死刑复核以及五品及以上官员的任免等重要事务,才由自己亲自处理。然而,在处理这些事务之前,大臣们必须首先征询李隆基的意见。那么,五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致可以类比为现代的省级干部,这个级别已然相当高了。

    远在蒲州的太平公主听闻此讯后,勃然大怒。她离开京城仅仅两个月时间,局势竟然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倘若自己再不采取行动,一旦李旦真正将皇位禅让出去,自己恐怕就要面临杀身之祸了。

    于是乎,她再也顾不上什么阴谋诡计、颜面扫地之类的事情了,毅然决然地再次选择了亲自出马,直面冲突。她派遣手下之人径直跑到李隆基跟前,高举着道德伦理的大旗,怒斥李隆基不知礼数,不懂得尊重长辈关爱幼小,竟然让自己的姑姑在那荒无人烟之地受苦受累,简直就是铁石心肠!面对姑姑这般蛮不讲理的胡搅蛮缠,李隆基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卓越政治素养。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李显究竟是如何对待神龙五虎的呢?他根本没有任何铺垫或准备工作,甚至连一丝抹黑都未曾有过,更不曾等待神龙五虎犯下错误,便毅然决然地将他们贬低至偏远之地,并且残忍地杀害了他们。那时,我们曾断言,这样的整人手段实在是低级至极。毕竟,政治不过是一层外壳罢了,权力才是其中真正的实体,而人心则是核心所在。

    如果你不去抹黑功臣,却贸然对其痛下杀手,那么在满朝文武大臣的眼中,你无疑就是一个残暴不仁、昏庸无道的暴君。如此一来,日后除了那些愚昧忠诚之人外,恐怕再无人敢于对你真心效忠于你,你手中的权力自然也难以稳固长久。李显虽然因一时痛快而杀人,但所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后,当太子发动叛乱时,竟然能够得到众人的响应和支持。

    当了整整五年皇帝之后,唐隆政变突然爆发,令人始料未及。在此种情况下,竟然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愿意拥立他的儿子登上皇位。然而,年轻有为的李隆基却并非泛泛之辈,尽管年仅 26 岁,但他早已深谙权力的逻辑与奥妙,其见识和谋略远胜李显,甚至超出不止一个层次。

    太平公主虽然不断地诬陷他,但她终究是长辈。李隆基深知孝道的重要性,绝不愿背负不孝的骂名。而且,父亲李旦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将越来越多的权力交予自己手中,正是因为他明白李隆基知晓分寸、谦逊有礼且孝敬有加。倘若面对姑姑的斥责,李隆基选择暴跳如雷或是无动于衷,那么父亲又会作何感想呢?他是否还胆敢放心地将权力交付于李隆基呢?

    此时此刻,李隆基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无数思绪涌上心头。他深知,在这场权力的角力之中,每一个决策都需要深思熟虑、谨小慎微。他明白,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沉着冷静与理智清醒,绝不能被情感所左右,更不能让他人轻易洞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斗争中立稳脚跟,并最终达成自己那宏伟远大的目标。

    更何况,太平公主乃是历经三朝的重臣元老,在其父的支持下,其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尽管李隆基自身的声望亦不低,但若真要与之彻底决裂、拼个你死我活,究竟鹿死谁手,结局实难预料。因此,当李隆基听闻那一番斥责后,不仅未曾动怒,反而接连走出三步精妙绝伦的“装孙子”之棋。

    他首先假装气势汹汹地向李旦告发了姚崇和宋璟,声称正是这两个人在中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才导致自己跟姑姑之间产生嫌隙。同时,他恳请李旦务必严惩二人,以正视听。然而,就在众人都以为他会借此机会铲除异己时,他却突然话锋一转,再次诚恳地表示自己并不想担任太子之位,希望能将这个位置让给大哥李成器。这一番操作下来,众人皆惊,谁也没料到他会有如此举动。

    紧接着,他又开始替姑姑求情,恳请李旦能够将她召回京城,让一家人团聚。他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令李旦不禁为之动容。李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如此有情有义,而且还懂得顾全大局、拿捏分寸。这样优秀的儿子,简直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面对儿子的此番表现,李旦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最终,他不仅回绝了更换太子的提议,还将姚崇和宋璟调离京城,同时下令将太平公主召回宫中。至此,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首轮较量落下帷幕,整个过程仅仅用了七八个月而已。

    从结果来看,两拨人似乎各有胜负。李隆基的两名心腹钟绍京和崔日用被逐出京城,两位得力支持者姚崇和宋璟也被贬谪至外地。然而,李隆基自身的权力却得到了显着增强,他现在能够全权处理一些政事。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一方则经历了一番波折。起初,她连连失利,但在最后关头却成功逆袭,不仅重回中央,还驱逐了两位支持李隆基的宰相。

    然而,如果我们从过程来分析,毫无疑问,李隆基才是这场斗争中的最大赢家,而且他的胜利堪称完美。通过这场斗争,他不仅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支持,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他还树立起了孝顺、谦逊的良好声誉,赢得了李旦的完全信任。原本李旦对他有所压制,现在却开始逐步放权。此时此刻,如果太平公主稍有自知之明,就应该见好就收,迅速采取行动,与李隆基握手言和,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或许这样还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线生机。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当年李显是怎么整神龙五虎的吗?没有预热,没有抹黑,没有等神龙五虎们犯错,就直接将他们贬到了外地,并残杀了。当时我们说,这种整人的手段极其低下。因为政治是壳,权力是肉,人心是核。你不把功臣抹黑就开杀功臣,在群臣的眼中,你就是一个残暴无道的昏君,以后除了那些愚忠的人之外,没人敢为你真心效忠,权力很难牢靠。李显杀人一时爽,带来的后果就是当了两年皇帝,太子谋反时就能一呼百应。当了五年皇帝,唐隆政变后,只有极少数人愿意立他的儿子为皇帝。李隆基此时只有26岁,但早就对权力的逻辑深有感悟,比李显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太平公主虽然不停的诬陷自己,但毕竟是长辈,自己不能落个不孝的骂名。父亲李旦之所以愿意把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自己,那是因为自己知道分寸,懂得谦让和孝顺。如果面对姑姑的训斥,自己大发雷霆或者无动于衷,父亲会怎么想,还敢把权力交给自己吗?

    况且太平公主还是三朝元老,在父亲的支持下,影响力巨大。自己虽然人气也不差,但要真的拼个鱼死网破,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所以,李隆基听到训斥之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连续走了三步装孙子的妙棋。他先是恶狠狠的告了姚崇和宋璟一状,表示都是他俩在挑拨自己和姑姑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接着他又再次表示自己不想当太子,要让给大哥李成器。最后,他又给为姑姑求情,要求李旦把姑姑召回京城,一家团圆。李旦听完之后,大为感动,他实在没有想到儿子如此重情重义,懂得分寸,这样的好儿子哪里找去。于是,他拒绝了更换太子的要求,只是将姚崇和宋璟贬出了京城,又把太平公主叫了回去。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第一轮对局就这样结束了,大概只用了七八个月时间。

    从现实情况看,两波人看似互有胜负。李隆基的两个心腹钟绍京和崔日用被贬出了京城,两个鼎力支持者姚崇和宋璟也被贬到了外地,不过李隆基自己的权力增加了不少,可以全权处理一些政事。而太平公主这边,前两次屡战屡败,最后一次一举翻身,不仅重新回到了中央,还赶走了两个支持李隆基的宰相。但从过程看,毫无疑问,李隆基是最大的赢家,而且赢得漂亮至极。他不仅赢得很多大臣的支持,掌握了更多的权力,还留下了孝顺、谦让的美名,赢得了李旦彻底的信任,从打压变成了逐渐让权。如果太平公主有自知之明的话,这时候就应该收手,赶紧握手言和,改善自己的形象,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中毒至深的太平公主刚刚回到京城,就再一次开启了作死的对抗之路。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必须发动政变才能解决了。在李隆基一党看来,李旦只要不崩,就不会真正交出大权,还会继续用太平公主压制自己。因为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李旦不仅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还对中央主要官员做了部分调整。宰相调整为了七个,分别是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萧至忠、崔湜、窦怀贞、岑羲。

    在这七个人当中,除了刘幽求与魏知古二人之外,其余的五人皆为太平公主的麾下之臣即可。不仅如此,太平公主一方的崔湜以及萧至忠更是先后担任了位居首位的宰相——中书令一职。在那等级森严、官大一级便能压死人的官场之中,这无疑意味着李隆基所颁布的政令无法传达到太极宫外去,一切事务都必须听从李旦或是太平公主的指示。

    此外,北门四军(即驻守于玄武门的四支军队)的统领者也已换人。原本,左、右万骑军以及左、右羽林军皆由李隆基的亲信葛福顺等将领统率。然而现今,左羽林大将军以及知右羽林将军事都已经易主,换成了太平公主的人,他们分别是常元楷和李慈。太平公主的势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强大,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等待着李隆基一党的唯有死路一条。

    在太平公主一党眼中,诬陷大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他们费尽心机诬陷了将近两年,不仅没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弄巧成拙,意外地将李隆基推上了皇位。若是哪天李旦驾崩,李隆基掌控生死大权后,他们必定会遭受惨烈的报复。

    因此,双方势力都蠢蠢欲动,各自摆出一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然而,这次首先出手的却是李隆基一方,但他们的行动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当李隆基与高力士等亲信策划政变时,并未将详细计划告知宰相刘幽求。这并非因为李隆基对他不信任,而是另有缘由。

    话说当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推翻韦后的时候,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文官,他们分别是刘幽求、钟绍京以及崔日用。此三人在政变成功之后皆出任宰相一职。然而时过境迁,如今钟绍京与崔日用均已被贬谪至外地,唯有刘幽求依然留在京城,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若是换作寻常之人,此番欲扳倒太平公主,必定会邀请刘幽求参与其中。毕竟他忠心耿耿且经验丰富,使用起来既顺手又安全无虞。但政变小能手李隆基却并非普通人,他思考问题更为深入。既然他能够想到利用刘幽求,那么太平公主岂会想不到?既然太平公主在他身边安插了众多眼线,那么刘幽求身边岂能没有她的耳目?正因如此,李隆基深知刘幽求绝不可用,甚至连计划都必须对他严格保密。事实上,不仅仅是刘幽求,就连在唐隆政变中表现卓越的将领葛福顺等一众将领,李隆基同样将他们排除在外。

    这一次政变,李隆基所寻找的基本都是那些未曾涉足过政变领域的新手。就拿他的两位弟弟——李隆范和李隆业来说吧!尽管他们并未参与到唐隆政变之中,但事后却分别担任起了左右羽林军大将军的职务。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不仅不易引起太平公主的警觉,更能够间接地掌控羽林军势力。

    此外,还有那个绰号“小半仙”的王琚,他可是个能掐会算的奇人啊!早年间,他曾与驸马王同皎密谋刺杀武三思,但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便逃亡江湖多年。直到王同皎得到李旦的平反之后,他才重新回到长安,并劝说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选用这样的人物,既具备刺杀的经验,又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同时也不会轻易引起太平公主的关注。

    让李隆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幽求左顾右盼、焦急等待,却迟迟等不来自己所准备发动政变的消息,他竟然心急如焚起来!于是,他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绕开李隆基,转而找到了右羽林将军张暐。两人一经商议,便迅速敲定了一个政变计划。待到一切安排妥当后,张暐方才将这个计划告知李隆基:“微臣已然与刘幽求商讨好了计策,现今只需陛下您下达命令即可。”

    听闻此言,李隆基惊愕不已,呆若木鸡。如此至关重要之事,他们竟敢不与自己协商,就擅自拟定好了计划?这些人是否可靠呢?他们所制定的计划是否周详呢?倘若不慎走漏风声,被太平公主察觉,那又该如何是好呢?这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令李隆基不禁毛骨悚然,直冒冷汗。他连忙喝止张暐,责令其将政变计划原原本本地详述一遍,以便审视其中是否存在疏漏之处。

    当李隆基听到侍御史邓光宾也在计划之中时,一口老血差点当场喷出。邓光宾的详细资料史书中并未记载,但从结果就能推断的出,李隆基很不信任此人。因为不一会他就被吓得两腿发颤,转过身就把刘幽求准备发动政变的计划,全部汇报给了李旦。

    按照大唐律令,刘幽求等人应当被判处死刑,但在李隆基的求情下,他们三个人只是被贬到了边疆地区喝风。不过,太平公主并没有因此放过刘幽求。崔湜命令广州都督周利贞把刘幽求杀死在半路上。幸运的是,这个命令刚刚发出就泄露了。当刘幽求走到桂州的时候,桂州都督王晙便将刘幽求扣留在了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