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唐宋传奇 !
却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丞相李斯雕刻一枚玉玺,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小篆文字。“受命于天”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意味着皇帝得到了老天爷的认可,他统治老百姓是合情合理的,有权威认证。“既寿永昌”是两层意思,指黎民百姓能够健康长寿,王朝的国运可以永远昌盛。传国玉玺能够得到历代帝王的追捧,一部分原因它是中国首任皇帝秦始皇用过的权力信物,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它本身的材质,以及背后传奇的经历。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部分内容,其中就有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听说奇世珍宝和氏璧为赵王所有,想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带着宝物出使秦国,发现秦王并没有诚意,最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自己也免遭杀身之祸。和氏璧原来并非赵国之物,产地是楚国。楚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有只凤凰停在石头上,没多久便消逝的无影无踪。按理说凤凰这么高贵的物种,寻常地方肯定看不上,不栖无宝之地,它停留驻足的石头,必然是块宝玉,
卞和将璞玉带回,主动上交国家,想要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楚厉王得知消息,交给权威玉工鉴定,这位专家水平不咋地,根本不识货,对楚王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左脚。过了若干年,楚武王继位了,卞和又把璞玉交出来,献给国家。武王也是派专家鉴定,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样,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断了。五十多年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听说新领导上台了,改变了套路,他没有主动找官府,害怕文王也不识货,把双手也给砍了,而是抱着宝物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甚至哭出了鲜血。
楚文王赶紧派人了解情况,卞和说自己的腿断了也没啥,主要是有冤屈,明明上好的璞玉,非给说成石头。楚文王赶紧派专家鉴定,这回总算不是砖家,给出结果:的确是世间少有的璞玉。因为是卞和发现的,所以这个宝贝命名为“和氏璧”,楚王将他收为己有,后来又作为宝物赏赐给了相国昭阳。熟料和氏璧没多久便不翼而飞,昭阳怀疑是张仪偷的,张仪被打了几百鞭都没承认。从此销声匿迹了五十多年,突然出现在了赵国,赵王用五百金购买,视为掌上明珠,也被其他国家的君王虎视眈眈。
秦王没有从蔺相如手里骗来和氏璧,却使用强大的武力打垮了赵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他就已经得到和氏璧了,因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明确说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随和之宝正是和氏璧。这块玉有多神奇呢?夏天温度特别低,能散发出阵阵凉意;冬天温度又比较高,可以拿来取暖。等到夜晚吧,还会散发出亮光。不得不说,这个产品实在是太强大了,一块和氏璧,相当于空调、暖手宝加上照明灯,怪不得楚王、赵王、秦王都爱不释手。
秦始皇为了更好地使用和氏璧,命令李斯刻成了传国玉玺。有一年,嬴政视察地方,乘船经过洞庭湖,突然狂风大作、惊涛拍岸,慌乱之下,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水中,希望得到神灵庇佑。突然间,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啧啧称奇。秦始皇问博士,这附近的神仙湘君是谁呀?博士告诉他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秦始皇大怒,认为湘君有意为难他,惊扰了圣驾,下令三千囚徒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掉,以示惩戒。
八年后的一个夜晚,秦朝使者从关东出差回来,路过华阴平舒道,突然有人拿着宝物,要求使者带给皇帝,还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要问个明白,那人突然消失了,好像人间蒸发一般。无奈之下,使者把宝物交给秦始皇,并将所见所闻一并告知。秦始皇一看,正是八年前在洞庭湖抛下的传国玉玺。虽然宝物失而复得,嬴政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今年祖龙死呀!祖就是第一、源头、开始的意思;龙指的是皇帝,今年祖龙死就是说始皇帝今年要驾崩了,神灵为了报复他砍伐湘山树木的行为,决定将传国玉玺归还,从此不再庇佑其本人与大秦江山了。始皇帝不愿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只好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祖龙指的是祖先,不是我!你们不要胡乱理解!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他又找来巫师占卜,看看如何逢凶化吉。卦象显示出游、迁徙比较吉利,遂下令迁徙三万百姓,自己再度出游。可惜神灵终究没有放过他,最终在沙丘驾崩。
传国玉玺不能保佑秦朝既寿永昌,仅仅几年时间,刘邦就率领军队打进咸阳。子婴没有办法,乖乖把传国玉玺送给沛公。刘邦得到了它,又荡平了项羽,正式登基称帝,传国玉玺成为大汉天子富有四海的信物,好比公司总经理掌管着企业公章一样。
西汉末,王莽篡权。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王舜撂下狠话,说这玉玺不交也得交。王政君早先对王莽的印象很好,现在感觉被虚伪的侄子骗了,她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王舜慌忙将玉玺捡起来,可惜玉玺还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后来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权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传国玉玺,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
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东汉宫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传国玉玺,生怕出一点纰漏。
一百多年后,孙坚率领军队打进洛阳,在宫殿一处井中发现五色光,便命令士兵下井打捞。结果找到了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下面有锦囊,里面存放的就是传国玉玺。后来玉玺又落入袁术、曹操手中,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又在玉玺上刻了几个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几十年后,司马炎看着这行字呵呵一笑,他没有效仿魏文帝也写个“大晋受魏传国之玺”,不然几十年后又得被打脸。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被灭亡西晋的匈奴部、前赵刘聪所夺得。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夺得玉玺,也画蛇添足在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了冉魏,续而拥有了玉玺。在乱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希望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同时贬低、打击对手。听说冉魏拥有玉玺,北边的鲜卑族心理不平衡了。
公元352年,鲜卑族慕容儁为得到传国玉玺,南下攻魏。三月,冉闵兵败被擒,五月被杀。冉魏都城邺城被北鲜卑大军团团围困。冉魏大将军蒋干等人辅佐太子冉智闭城拒守。当时邺城发生饥荒,百姓到了互相为食的地步。蒋干为了解决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鲜卑族请降,一方面又派人向东晋的谢尚求救。蒋干的如意算盘是希望能够将鲜卑军队和东晋军队都吸引过来,让他们鹬蚌相争。东晋素无恢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壮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传国玉玺。
在南北乱世中,传国玉玺先在北朝,后在南朝。隋文帝讨伐陈国,将玉玺收入囊中。大唐建立时,李渊和李世民登基时都没有传国玉玺,因为玉玺在隋室萧皇后处,他们只能自己刻一个,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复制品毕竟没有真品好。直到贞观初年平定东突厥,萧皇后等人南归中原,李世民总算得到了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唐朝灭亡后,玉玺又归属后梁、后唐。
却说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积薪自焚。刘皇后顾语李从珂道:“我等将葬身火窟,还留宫室何用?不如一同毁去,免入敌手!”李重美在旁谏阻道:“新天子入都怎肯露居!他日重劳民力,我们死了也要挨骂,何苦出此辣手哩!”于是后议不行,就在玄武楼下纵起火来。一霎时火势张天烈焰腾空,可怜一国天子焚死玄武楼中,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宫娥彩女同时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后唐遂亡。后人有诗叹曰:
玄武楼台映红光,
五代由此终后唐。
烈火有声焚焦木,
浓烟无语折残梁。
凋零百花弓弦断,
落破寝帷书卷黄。
四帝三脉真命主,
一十四载至此亡。
天色微明,石敬瑭叫人救灭宫中之火,登长朝殿坐下问道:“皇上何在?”刘知远说:“皇上见我兵入城,走上玄武楼自焚死了。”又问:“张后走那里去了?“宫官捉得张后跪于阶下。石敬瑭见张后生得绝色,欲留在后宫以充己用。殿前闪过刘知远道:“明公因这人举兵入朝,亲冒矢石,军士劳苦,方得长安。皇上也因她身死烈火之中。今若复留此人,久后为祸不小,速正其罪,以明国典!”石敬瑭尚自不忍。桑维翰也不待出令,叫刀斧手押去法场斩首。不移时斩讫回报。
石敬瑭率兵入都,暂居旧第。命刘知远部署京城,扑灭玄武楼余火,禁止侵掠,令各军一律还营。所有契丹将卒留馆天宫寺中,全城肃然莫敢犯令。从前窜匿人民数日皆还,悉复旧业。当由晋主下诏,促朝官入见,文武百官俱在宫门外谢恩。车驾乃移入大内,御文明殿,受群臣朝贺,用唐礼乐,大赦天下。惟李从珂旧臣刘延浩、刘延朗、张延朗三人罪在不赦,应正典刑。延浩自缢,两延朗处斩。追谥鄂王李从厚为闵帝,改行礼葬,闵帝妃孔氏为皇后,袝葬闵帝陵。并为明宗皇后曹氏举哀,辍朝三日,拾骨安埋。觅得王德妃及许王李从益,迎还宫中。妃自请为尼,晋主不许,引居至德宫,令皇后随时省问,事妃若母。封李从益为郇国公,废故主李从珂为庶人。或取李从珂膂及髀骨以献,乃命用王礼瘗葬。李从珂享年五十一岁,史家称为废帝。总计后唐自庄宗起,至废帝止,四易其主,只过了十四年。
后唐变作后晋,仍用冯道同平章事,卢文纪为吏部尚书。命皇子石重信为河南尹。追赠皇弟石敬德、石敬殷为太傅,皇子石重英、石重裔为太保。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唐庄宗晋陵为伊陵。饯契丹将士归国,送回李赞华丧,封赠燕王。前学士李崧、吕琦逃匿伊阙,晋主闻他多才赦罪召还,授李崧为兵部侍郎,兼判户部,授吕琦为秘书监,不久擢李崧为相,充枢密使。桑维翰兼枢密使。正是:
位立庄宗甲马消,
明宗仁德岁丰饶。
石郎兵出潞王死,
一统山河属晋朝。
耶律德光听说晋主已经得国,当即北还。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不时赠送好奇之物,车队相继于道。
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儿皇帝”和“卖国贼”的象征。不过在五代乱世中,僭越乱伦已司空见惯,杀父杀兄也习以为常。亲父可杀,叫外人一声爸爸也不打紧。
许多人认为只要多给契丹人金银财宝,契丹人也会出兵。不过应该看到,石敬瑭以一城敌一国,造反的准备十分仓促,末帝派来的平叛大军很快就要兵临城下。面对生死存亡,石敬瑭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讨价还价,何况支持石敬瑭也并不是契丹人的唯一选择,当时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就向耶律德光提出,希望立自己为中原之主。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叫爸爸别人抢着叫,石敬瑭不得不孤注一掷。
不过石敬瑭不是汉奸,因为石敬瑭本身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所以称他为汉奸本身就不妥当。至于说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屏障,门户大开,遗祸几百年,对后世影响太大,此后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的梦想。
但是要一个沙陀人、沙陀政权为之后的汉族王朝负责,背负汉奸、卖国贼的骂名,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厘头的事情。他顶多算是沙陀奸。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政权会落到汉人手上。后来郭威、赵匡胤等黄袍加身,却责怪前朝将领土送人,意思你应该给我不应该给别人,你应该叫我君父不能叫别人爸爸,是不是有点滑稽?后世的中原王朝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那是他自己的能力问题。
尽管石敬瑭年长,他也只能认耶律德光当爹。就算丢人,丢的也是沙陀的人,汉人不应该跳出来感到羞臊。汉人该羞臊的,应该是大唐倾覆、神州板荡的时候,南方诸路豪强眼睁睁地看着朱温弑君杀臣,不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就是心怀鬼胎趁火打劫。钱婆留,贼王八,杨行密,这些同样吃唐朝俸禄,领唐朝爵位的汉人,对唐朝的留恋还比不上一个赐姓的沙陀人。
石敬瑭叫德光为爸爸或许出于无奈,但其人品也有问题,先后有三个皇帝在他手里倒了血霉。
第一个是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庄宗派大将李嗣源率军平定士兵叛乱,李嗣源被士兵挟持造反。造反本来不是李嗣源的本意,石敬瑭劝他当机立断,并亲自率三百骑兵占领汴城,庄宗后来被乱兵所杀。如果不是石敬瑭撺掇,说不定兵变能顺利平息。
第二个倒霉的皇帝是后唐闵帝,也是遭遇兵变,仓皇出奔,路上下诏要石敬瑭前来救驾。两人路上相遇,李从厚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虽然以前关系不怎么亲近,但看在姐姐的面上,应该会拉自己一把。
但石敬瑭不这样想,他暗中指使刘知远率兵将李从厚手下全部杀死,然后将李从厚软禁起来。
不久李从珂降封李从厚为鄂王,同时写信命石敬瑭送李从厚入朝。
石敬瑭即遣永宁公主送鄂王李从厚入京师。寻为潞王所害。
第三个倒霉的皇帝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这个皇帝没有什么政治水平,对石敬瑭疑心重重,喝醉了酒还问石敬瑭太太:你老公是不是准备造反啊?石敬瑭神经高度紧张,不造反也不成了。于是引契丹军大举反攻。李从珂骨气倒也挺硬,石敬瑭入京师时自焚而死。正是:
苦笑世间有荒唐,
只为造反跪辽皇。
割让幽云十六州,
厚颜无耻石敬瑭。
空前绝后实少有,
认贼作父谁敢当?
卖国求荣何颜对,
千古唾骂臭名扬。
却说后晋在洛阳定都,但洛阳宫室多毁于火灾。丞相桑维翰献言道:“都城洛阳虽有帝气,但兴唐而不兴晋,并非大晋祥瑞之地。”
石敬瑭问道:“以爱卿之见,当以何处为都?”
桑维翰言道:“开封府北倚燕赵,东接齐鲁,向南以震群候,水陆交汇四面相通,乃帝室之都也。陛下以粱宫旧室复修新殿,再琢帝王之气。”
石敬瑭大喜:“爱卿之言正合朕意,传旨各州府衙门征集民夫采挖石料木材,以助新修宫殿之用。”
石敬瑭旨意传到各州府,举国上下大动土木。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字子环,临漳人氏。范延光本想屈身石敬瑭之下,但见百姓采运木料土石运营艰辛,心中不忍。
范延光忧民数日,忽有一夜梦得巨蟒入腹,惊得多日茶饭不思,于是请魏州神算张有术为其解梦。张有术道:“蛇乃小龙,蛇龙同根而生,将军定有真龙之命。”
范延光问道:“先生之言,有何预兆?”
张有术道:“大晋开国不过数月,连征民力大兴土木,如今民心背离。主公若以生灵之怨借机起兵,何愁大业不成。”
范延光闻言大喜,便拜张有术为军师,起兵三万由魏州造反,誓言匡复李唐另立明主。兵马一路所过州县尽皆归降,不过数日大军杀至潞州。
镇守潞州的乃是石敬瑭的长子石重信,字守孚,官拜河阳节度使,赐封楚王。石重信点齐马步军一万人出城列阵。只见他二十岁出头,英俊威武,项上虎头蘸金盔,身着虎皮金片甲,跨下一匹踢雪乌骓马,手中一杆盘龙戟,因为有吕布的威仪,人送绰号“赛温侯”。
范延光一见石重信心中暗暗叫绝,未想石敬瑭无耻小人却有如此虎子。石重信高声喝道:“吾乃左骁卫上将军、河阳节度使、楚王石重信。尔等受我父皇恩宠,不思报效却举兵造反,还不快快下马领罪免死。”
范延光道:“石敬瑭借胡虏之势,篡李唐之位,割地称子奴颜婢膝,乃我中原天朝之耻,我岂能怕你胡狗胡孙?”
石重信闻言大怒:“老匹夫拿命来!”盘龙戟寒光闪烁。范延光挥舞紫铜大刀应战。二人大战四五回合,石重新一戟刺伤范延光肩膀,范延光只得收兵。
范延光首战即伤,心中百般愁闷,这时军师张有术入帐说道:“启禀主公,潞州城中有人发箭送信。”范延光忙问:“军师快快说于我听。”张有术拆信展读,信曰:
“大晋两载十月秋,
受辱契丹臣子羞。
身在曹营心向汉,
欲反晋主报唐仇。
子夜时分诛悍将,
重阳佳节斩温候。
今晚雕翎约为誓,
来日庆功在潞州。
河阳督指挥使张从宾拜上。”
范延光问道:“此诗何解?”
张有术道:“张从宾欲在重阳节子夜诛杀石重信,暗中响应主公。在下以为主公可在重阳之夜举兵攻城。”范延光大喜,遂依张从宾之计。
又过几日,重阳佳节已到,石重信在潞州城内大犒三军,晚间大醉酣睡王府。张从宾点齐两千亲兵举炬言道:“诸位兄弟,我等都是汉人,岂能跟随石敬瑭父子向契丹称子称臣?”众将士皆举火把响应。张从宾即令两千亲兵将王府包围。
众将士破门而入,尽杀外院之人,张从宾自知不是石重信对手,便令士卒四面焚烧内府。烈焰冲天,内府之人哭喊震天,石重信如梦方醒执戟突围,但四面烈火熊熊,石重信无处可逃,被烧死于内府。
范延光率兵子夜攻城,潞州四面喊杀不止,魏州士卒蜂拥而上。张从宾烧尽楚王府,传令四面开城献降。
范延光占据潞州,又得大将张从宾,声势大振。大军在潞州休整两日,即刻南下直奔洛阳。洛阳留守乃是寿王石重义,字弘理,年方一十九岁。石重义年少,在洛阳素无威望,洛阳守军多是后唐旧部,无心应战。石重义遍观军中,唯有后唐降将杨光远颇有威信,便召杨光远说道:“杨将军昔日斩杀李从珂大将张敬达,为父皇登基立下大功,今日乱军来犯,还望将军再着战袍。”
杨光远道:“今范延光以反晋复唐之名召号天下,洛阳兵士多为唐主旧部,皆有厌战之心。末将之见只有殿下亲自出战,才能使军心不乱。”
石重义道:“既是如此,请将军为我观阵,本王亲自出战。”
“殿下放心,大战之时,末将自有破敌之策。”杨光远道。
次日两军摆阵洛阳城下,石重义披甲上阵,范延光催马出战,二人大战四五回合,石重义险被打落下马,只得败退而回。石重义退至城下,只见吊桥高挑城门自闭。石重义对城上高喊:“我乃寿王石重义,快开城门!”
杨光远道:“光远乃唐主旧臣,岂能与奸贼为伍?”
石重义大惊骂道:“反复小人,无耻之徒!”话音未落,范延光已追杀近前,晋兵大乱纷纷投降,石重义死于乱军之中。
范延光大获全胜,杨光远打开城门,将范延光等迎入城内。
洛阳大捷,范延光、杨光远相互称贺,军师张有术劝范延光道:“杨光远本是唐臣,背唐而降晋,如今又叛晋献城,如此反复之人,主公万不可收留,宜早除之。”
范延光道:“昔日叛唐,乃大势所趋,今日反晋,乃浪子回头,犹当重用。”张有术心想杨光远历次背主,日后范延光恐怕也要被杨光远所害。于是离开洛阳远行。
范延光令张从宾出兵汜水关,汜水关大将乃是石敬瑭的侍卫史弘肇。张从宾关前叫阵,只见关门大开,三千马步军分作雁翅阵列队排开,史弘肇头戴鹰翅盔,身披翎羽甲,手中一口三尖两刃刀,跨下汗血马,好生威风。张从宾高声问道:“来将通名?”
史弘肇答:“汜水关督将史弘肇是也!”
“原来是石敬瑭身边小护卫,也敢在此猖狂。”张从宾说罢催马来战,史弘肇举刀相迎,二人大战二十回合,张从宾大败而逃。未几范延光率大队兵马杀来。张从宾道:“这史弘肇本石敬瑭亲军护卫,武功了得,主公多加小心。”
范延光问道:“谁可出战?”
澶州兵马使冯晖言道:“末将愿往!”冯晖挥舞金背砍山刀出马交战,史弘肇一个回合便把冯晖砍落马下,众人大惊,杨光远喊道:“史弘肇休狂,杨光远来也!”杨光远策马举枪大战史弘肇,又战十个回合,杨光远且战且退,范延光见势不妙只得鸣金收兵。
范延光连败三阵,只得扎营汜水关外。史弘肇虽无人能及,奈何汜水关兵少粮缺,恐不能维持长久,史弘肇连发信函向开封求兵。
石敬瑭接信后左右为难,一来开封不过万余名禁军,二来修建开封行宫耗资巨大,粮饷亏空。石敬瑭召集百官商议对策,丞相桑维翰说道:“吾主万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今各镇兵马远水难解近渴,汜水关告急,不如先往晋阳,北依契丹向南据守,方为上策。”
石敬瑭以为可行,刘知远即刻谏道:“陛下万不可再依契丹。前番割让幽云十六州,此次若弃开封再求契丹,耶律德光定会变本加厉,到时鸡飞蛋打,反将中原拱手送于范延光。”
石敬瑭道:“刘爱卿所言有理,但不知有何良策?”
刘知远道:“昔日安重诲施政激反天下,明宗李嗣源外加抚慰,赦免乱军之罪以赏报怨,大得人心。今反军诛杀两位皇子,其罪不小,若陛下能忍丧子之恨赦免魏州将士,既是缓兵之计,又可扰乱反兵军心。”
石敬瑭大喜:“知远所言正合朕意,即刻降旨赦免魏州、潞州、洛阳三镇叛乱士卒,抚慰范延光、杨光远等人。”
冯道奏曰:“陛下,以为臣之见,当重赏杨光远方能平乱。”
石敬瑭大惊:“杨光远害死皇子,朕已赦免其罪,岂可再行重赏?”
冯道道:“杨光远见利忘义,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之小人,陛下若是重赏,杨光远必杀范延光取悦陛下。”石敬瑭遂按冯道之策加封杨光远。
石敬瑭降旨杨光远为四面行营督招讨,内外诸军兵马元帅,授上将军印,令密使送往杨光远军中,杨光远在营中得此封赏心中大喜。再看晋主密信,信曰:
“杨爱卿见信如临君面,自归顺大晋以来杨将军屡立战功,朕视卿如肱股之臣。朕知道爱卿降叛乃是出于无奈,朕摒弃前嫌,委卿以重任。勤王之师将至汜水,望卿见机行事,勿负朕心。钦此。”
杨光远看了石敬瑭密信后,对儿子杨承勋说道:“老夫权衡左右实在为难,石、范两家不知倾向哪边?”
杨承勋道:“父帅,范延光虽借民愤起兵造反,但石敬瑭北合契丹,麾下猛将如云,又揽四海志士,即使当前困境,日后必能扭转危机。”
“嗯。”杨光远道:“不过我害死皇子石重义,石敬瑭日后必定加害。”
杨承勋道:“父帅何不回信晋主,要挟割青州六郡七十二城为封地,自古齐鲁鱼米富足,父亲借此割据一方以成霸业。”
杨光远大喜:“我儿真是慧眼所见,本帅即刻修书一封回禀晋主。杨光远遂写下一道本章,交于杨承勋密送开封。
石敬瑭命太监展开奏章读道:
“吾主万岁:罪臣杨光远终唐降晋,无时不忘陛下厚恩。臣误信范延光谗言蛊惑,以致做下造反大罪。今陛下皇恩浩荡赦免罪臣之过,臣感激涕零刻骨铭心。今只为剿除范延光乱党,恳请陛下将青州六郡七十二城借给为臣,以做剿贼后方。字字肺腑之言,臣冒死泣血呈上,万望陛下圣裁。”
石敬瑭听罢怒火填胸,刘知远在一旁低声劝道:“陛下,汜水关告急。”石敬瑭强压心中怒火降圣旨道:“此番叛乱怪不得爱卿,朕准奏,加封爱卿为青州六郡兵马督诏讨,速解汜水关之围。”
“臣代父帅领旨谢恩!”杨承勋领得圣旨,星夜返回军中。
杨光远父子离开汜水关,率兵追往六明镇,此时范延光正率兵渡河,有探马见杨光远率兵追来,急忙报与范延光。范延光并不知杨光远已经投降晋主,即让张从宾迎接杨光远。
张从宾一见杨光远施礼问道:“杨将军奉命围困汜水关,率兵来此做甚?”
杨光远被问哑口无言,杨承勋一旁暗放雕翎,张从宾不曾防备遭暗箭射死。杨光远立即下令击鼓出击。范延光惊呼:“杨光远已反!”命将士即刻应战,河岸边两军血战一场,范延光大败而逃。
范延光败退魏州据守不出。杨光远攻之逾年不克。宗正丞石帛上书极谏,请赦范延光,高祖命太监朱宪来到魏州城下,范延光不敢打开城门,命人用筐子将朱宪吊入城中。
范延光拜会朱宪,朱宪当堂宣读皇帝诏。石敬瑭不仅赦免范延光造反之罪,且加封范延光为高平郡王,授天平节度使之职,赐铁卷免死。
范延光领旨谢恩,又将使者朱宪送出城外。
杨光远早上刚醒,其子杨承贵急忙入报:“启禀父帅,范延光出城了。”
“果有此事?带了多少人马?”杨光远问。
承贵答:“家眷随从不过百余人。”
杨光远道:“速点一千精兵随我前去缉拿范延光!”
杨光远父子率兵将范延光一行拦住,范延光面无惧色。杨光远问道:“范大人此行欲往何处呀?”
范延光言道:“老夫入朝面君,关你何事?”
杨光远道:“本将奉皇帝密诏缉拿反贼。”
范延光理直气壮,拿出御赐铁卷道:“我有皇帝御赐铁卷,逢罪免死,汝能奈我何?”
杨光远仰天大笑道:“我奉皇帝密诏,免死铁卷也没有用,全部家属格杀勿论。”遂命将士将范延光满门拿下,在魏州城下处斩,范延光临死大骂,杨光远置之不理,即令斩首。正是:
耗竭民力筑宫墙,
反逼诸侯起祸殃。
两载征讨倾国力,
三年混战多杀伤。
高官厚爵已成梦,
免死铁卷反送亡。
大乱方定如醉醒,
换得太平富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