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奈何穿在帝王家 !
自从大魏的孝文皇帝南迁洛阳之后,一部分北地酋长出身的官员,因为不耐洛阳暑热,被特批可以在夏天回乡避暑,冬天再回洛阳任职。这些人因此被称作“雁臣”,就是说他们像大雁一样夏去冬回。
我们小姑父便是如此,他那时一年可以休几个月年假,这很不错,特别是考虑到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撑死了也就能放个春节假期。
但比起这种可以休年假的禁军军官职务,小姑父更看重自己部落酋长的身份:六镇大起义后,他见北方大乱,便毅然放弃了禁军的编制,在家乡领着族人们一起往南逃到了朔州避乱,随后被刺史费穆送到了尔朱荣伯伯那里,成了荣伯伯手下的军官,也就和同在荣伯伯麾下效力的我父亲搭上了线。
他们俩在共事期间,建立起了比较密切的关系,后来就一起造了尔朱氏的反,携手打赢了广阿、韩陵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小姑父也在征战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少功勋。
既然大家是过命的交情,父亲又看重小姑父的能力和背景,便撮合他和我们小姑两个人,小姑也同意了,这样我们两家就成了亲戚。
平心而论,小姑父无论在能力、操守等各方面都比大姑夫明显要强,可自从他娶进了我们这个大家族,我们家的平均文化水平却被他显著拉低了。
之前我们家文化水平最低的是我父亲和大姑夫,他俩读书最少,但至少还认字儿,批阅公文什么的基本没问题,而小姑父却是彻彻底底的文盲。他平时签字儿,名儿都写不全,只会写个“干”字,而且这“干”字的最后一竖,他还是从下往上写的,所以经常会穿过最上面的那道横,就成了“半”字去了俩点儿,十分滑稽,大家背地里都开他的玩笑,说他签名是在穿锥子。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叫王周的武将,也是不懂笔画顺序,他签名的时候,永远是先写周里面的“吉”,再写外面的框,和我小姑父的书法可谓异曲同工。而且这俩人还都不以文盲为耻,到死都坚持不读书认字儿,直到下一代才扫了盲。
但小姑父虽然文化水平如此低下,在同僚中却极有威信,这里面原因有三:
第一,他老资格:他跟随父亲以来,经常担任大军统帅,所以很多人都曾受过他的指挥,自然也就要尊称他一声老领导。
第二,他极负责:后来,某地发生了重大叛乱,事态极为紧急,父亲便派他当先锋去平叛。他接受命令之后,连家都不回,就直接出发了。在路上遇到了侯景叔叔,刚说了几句话就继续赶路,连饭都来不及吃,还是侯叔叔派人骑马赶上他给送的饭。
赶到目的地后,他发现敌军已经在河对岸集结了大批人马,手下们便都劝他不如采取保守策略,不要渡过河去冒风险,反正他只要守住了河这边,就算完成任务了,任谁也说不出什么。
但小姑父却看出,如果此时不渡过河,等对面一旦稳固了防御,就再也过不去了,也就等于把河对岸的土地和人口拱手让给敌人。因此素来持重的他,此次却力排众议,坚持冒险渡河,并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等我父亲亲率大军赶到之后,便借助小姑父建立的通道,迅速渡过了河,并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第三,他很正派:曾经有一次,有一位元氏皇族的谯郡王元孝友,在都城的官署门口和人嬉戏打闹,动静很大,已经到了有碍观瞻的地步,旁边也陆陆续续有很多官员进进出出,也都看到了这一幕,但碍于他的地位,没有一个人敢上去劝阻。
这时小姑父也路过了,他看不过去,便直接上前对元孝友说到:
“谯郡王,这里是官署门口,您怎么能这么不庄重呢?”
不知什么原因,我一直感觉我们这个政权的工作氛围不是很严肃,嬉笑打闹是常有的事,所以这个元孝友根本不把小姑父的话当回事儿,还随口回应到:
“呦,听说库狄大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对,竟然也知道该怎么办公呢?哈哈哈哈哈!”
小姑父此时已经是官高位重,这话对他算得上是极大的侮辱,但他并没有因此生气失态,而是正色道:
“王爷您是帝室贵胄,自然识文断字,而我库狄干确实只认得大字一个,还经常写错。但就是我这样的人,也知道这官署是正经办公的地方,是不能这样嬉笑胡闹的!”
小姑父这话虽然很直白,但却是义正辞严,元孝友听了,先是一楞,然后脸就红了,做了个揖后就匆匆离开了现场,而从此在官署门口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小姑父之所以有敢于当面斥责元孝友的底气,部分缘于他自己的政绩:父亲曾把他派去当定州刺史,而他之前根本没有主政地方的经验,所以干的并不顺手。但因为他这人很廉洁,多余的事儿也少,所以当地的官吏们倒也不反感他,上下级关系还处的不错。
同时他还很关心民生:有一年定州大旱,他便亲自带着人求雨,结果这雨还真下了。于是他又专程领着人修了个佛窟做纪念,我去看小姑的时候还去那里玩过。
也是在这个石窟里,我发现库狄氏可能真的不是鲜卑后裔,因为小姑父让工匠们在洞窟的墙壁上明明白白地刻着,他们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弱水,和东北的大鲜卑山一点儿关系没有。
当然求雨这事儿肯定是封建迷信,但当时的人也不懂人工降雨,小姑父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心里装着老百姓了。
总之,每次看到小姑父,我经常会想起我穿过来之前,曾经遇到过一些从西部来的人,他们的祖先也是部落里的“头人”,他们的身上也有些小姑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