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 流年岁月繁花似锦 > 第4章 出门打工

第4章 出门打工

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流年岁月繁花似锦 !

    高考发布成绩后,全班同学和老师聚在一起,在操场上以教学楼为背景,照了一张毕业照,就匆匆散去了,有的相互留下了通讯方式,还有的互赠自己的一寸照片,我也记下了几个比较要好同学的联系方式,大部分都是家庭电话,或者家庭住址。

    其实地址是不用写的,小城并不大,谁家在哪住,心中都是知道的,我反而没有了恋恋不舍的同学情,可能是大了点,思想没有小学时的那么的单纯了,也没有那么纯粹了。

    可能是成熟了,大家都有了心中的小九九,交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目的的关系吧,中学的同学情,显然淡了许多。

    还有许多互赠贺卡留念,我就收到了十多张,还有两张是所谓的情书,那时候的情书,很简单,就是我喜欢你呀,我想见到你之类的话,青春的懵懂时期,大家还是比较单纯的。

    初中毕业后,才发现上学的时光是短暂的,初中毕业,同学就各奔东西,学习不好的有的上技校,有的早早出门打工,我呢用什么形容呢,可能是兴奋异常,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不好的孩子来说,终于不用再上学了,多年的梦想实现了。

    80后的一代是悲惨的一代,同时也是创新的一代,原以为的初中毕业能上煤矿上班,那时候叫做接班,国家分配工作,没想到赶上了调整战略转型,工人下岗,买断,我们一毕业就失业了,大家原本想象中的理所当然的工作,变成了东奔西走的找工作。

    学习好的上了高中,去了离我们这个小城18里地的川州市去上学,对于学习不好的,只能是下课放学,各自寻找着出路,有亲靠亲,有友奔友,向我又没什么好亲戚的,只能自己想办法。

    我的父母都下岗了,都去了南方,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爷爷和奶奶,在家里实在没事,又看到好多的同学都走了,我也死磨硬泡的征求了爷爷奶奶和我父母的同意打算去找个工作,那时候的通信,一是写信,二是发电报,最快的电报也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哪里像现在拿出手机,想联系谁就联系谁,天涯海角若比邻。

    信件发出后,久久没有回信,就这样我在家里无忧无虑的玩了一年,一直到了97年年底,我的父母才捎回来一封信,说是过年不回来了,买不到车票,也没有收到爷爷写的信,说是不在原来的地方工作了,换了另一个地方,在信件中才有了父亲的传呼机号码,还是一个汉显的,我赶紧给我父亲发了信息。

    说出了我要出去打工的打算,经过几轮的辩论,和我持之以恒的坚持,父母终于同意我出去打工了,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女孩子在外面一定要小心,不让我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孩子在一起玩,只要他们答应了就好,天高皇帝远,还不是我自己说的算,我兴奋异常,我算是晚的了,很多同学一毕业就已经出去打工了。

    虽然是20多天,马上就要过年了,听我的同学们说,年前出去找工作是最好找的,因为有一部分人要回家过年,要是过完年再来,想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就不好找了,因此我98年春节前,才走出了第一次打工之路。

    小城去燕都的汽车,一天就一趟,是早八点,一旦错过就要等到第二天在来了,坐汽车去这么远的地方我还是第一次,心里不免紧张和对大城市的好奇,我们这里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才通汽车,平时我们都是坐火车的。

    当时的公路也不是沥青路面,全是碎石路面,车一过黄烟漫天,基本就看不到刚刚过去的车的影子,现在好一些,冬天地面上被白雪覆盖,没有尘土,可是更加的危险了,这种冰雪路面,很容易出现车祸,也使得2个小时的车程,要变成4个小时了。

    1998年1月5日小寒那天,天气很冷,我听着1997年的走进新时代,我坐上了去燕都市里的汽车,小城离燕都市有一百二十里地,这个燕都市不是我们那个川州市了,川州市是地级市,我还是很熟悉的,上学时经常拿着大人的月票坐火车去玩。

    我去的这个燕都市是管辖着我们川州市的市,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讽刺的不是去旅游,而是我自己的单打独斗,向往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无奈,和对未知的迷茫,戴着耳机一路听着歌。

    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车晃动很大也很冷,车上根本就没有空调,窗户还透风,玻璃哗啦啦的响,就这样我还睡着了,可能是昨天晚上太过兴奋,没睡觉的关系吧,到了燕都有人推了我一把,我这才知道到地方了。

    我下车活动了一下腿脚,坐的腿都麻了,觉的整个人都要散架子了,怎么坐车还这么累呀?更可怕的是燕都的陌生感。

    一个人来到燕都市人生地不熟,让人感到迷茫,唯一的感觉就是车多,人多,楼多,剩下的就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幸好在电话本找到一个同学的传呼号码,听说她就来了燕都,赶紧找了一个公用电话亭把电话打过去,当同学回过来的时候,谁知道她已经不在燕都了,去了另一个城市。

    这使得我很是沮丧,但高兴的是她保留着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兰小平的电话,她说兰小平在燕都,让我去找兰小平,我记下了啦兰小平的电话,这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兰小平也是我的同学,上学时关系还可以,在外乡相遇,倍感亲切,好像好久没见的老朋友,兰小平毕竟比我早来了几个月,都这里多少熟悉了一些,很快就帮我在燕都火车站旁边的一排平房里,给我找了一个很便宜的小旅店,一晚上10块钱,还有闭路电视。

    电话本是那个时代的标配,人手一个,所有的联系人都在这一个小小的本子里,如果电话本丢了,那就等于你丢了整个世界,还记得我的电话本,是一个黑色的,第一页是世界地图,再往后翻就是各个城市的区号,大城市区号是三位数,大多数是四位数,还有个别的是五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