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调 !
“联络在京诸王重臣,联名抗议太子殿下之暴政。
若不想与众为敌,太子殿下应该有所收敛,此为下策。”
陈思浩回道。
此策之所以为下策,在于人心难齐。
满朝重臣皆静观其变,而非上蹿下跳、四处联络,便可知其难。
若晋安王取此下策,倾力联络,反而应者寥寥。
届时,太子会轻饶了,自己这个上蹿下跳的八弟么?
兄弟阋于墙将是最大的可能。
太子甚至可能变本加厉,将内斗的矛头锁定晋安一系,穷追猛打。
届时,晋安王将要面临的局面,就不是单纯的门人损失,而是势力彻底剪除的风险。
故取此下策,实则与玩火自焚无异,殊为不智。
“本官要未雨绸缪了。”
陈思浩心中想着。
果如此,他便须早谋退路了,不会陪葬晋安王的。
必败之局无忠义,这在此际是很正常的事。
梁帝虽崇五经,推动经考取士,儒学有所复苏。
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儒学没落的时代。
中国人脑子里的忠义思想,正是儒学教化的结果。
儒学不兴,何来忠义,惟利尔。
君不见梁帝联姻门阀么?
原兰陵范氏之范瑛,出身兰陵刘氏的刘皇后,这是他亲自上阵。
无所娶,还可以嫁嘛。
长公主萧碧婷下嫁兰陵陆氏陆瀚清,便是最好的例子。
故梁帝的皇权,也是建立在联姻门阀,利益输送的基础上的。
当更大的利益出现时,此基础也会动摇的。
比如此刻的太子,不是正在筹备登基么?
窥之可知,仅有利益也是不行的,硬核实力绝不可缺。
什么是皇帝的硬核实力?
首推军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这是真理。
此刻的太子,不也是自觉可以掌控京城军权,才有恃无恐的么。
所以说,没有儒学的深耕,谈不到忠义。
同时,也不适合以忠义,去评价人之优劣、才德。
像陈思浩,抛开才情,客观上说,此乃识时务者。
若再算上他名列建元八骏,则必识时务者为俊杰。
世间的事,立场不同、视角不同,看法自不相同。
故以后世的视角,是看不懂此时之南梁的。
“依本王之见,此下策方为上策!”
晋安王转忧为喜,自觉豁然开朗。
有道是:自古法不责众。
他想当然的认为,太子总不能把所有反抗者都杀了吧。
众口一词必铄金。
太子应该慑于众怒而收敛锋芒吧。
然而真相是,他低估了内斗的残酷与险恶,更错判了眼下的形势。
开弓必无回头箭。
太子的行动,已然超出了巩固储位的需要。
须知储位之上便是皇位。
否则,他何须铲除异己,独揽大权,行事不留余地。
高处不胜寒,这是皇帝独享的境界。
皇帝以下皆凡人,自古几人可登天。
于此,相信在京诸王重臣中,那些真正的智者,皆已有所觉察。
凤毛麟角者,则必洞若观火。
朝局如棋,一步错,步步错,注定满盘皆输。
晋安王看不透,陈思浩却是看透而不说。
他不可能直言挑明:
“太子殿下,这是在为篡位作准备呢!”
在陈思浩看来,当下之局已然超出了太子与诸王之争。
更准确的说,已是太子与梁帝之争。
二龙相争,近之必受池鱼之殃。
若是太子闻其言己篡位,必杀之。
功成御极,须宣扬得位之正。
“诬其篡位”之妖人,岂能不明正典刑?
功败垂成,则须粉饰于己,蒙蔽梁帝,以保储位。
妖人还是必须死。
梁帝睿智,识破逆行,兴兵诛叛。
太子穷途末路,则京城之内尽皆妖人。
全数为之陪葬,陈思浩同样不能幸免。
而无法忍于一时的晋安王,一旦知道真相,会如何行事呢?
揭穿篡位阴谋,与太子公然相抗,做扞卫皇权的三好皇子?
还是集合王府卫队以自保?
王府卫队比之禁军,不过累卵。
而集军自保,便等于告诉太子:
“你的图谋,本王看穿了。”
二者殊途同归。
届时,太子反咬一口,乱臣贼子便是晋安王无疑。
须知京城的话语权,掌握在太子的手中,他大可混淆视听。
为求保命,晋安王的应变之策惟有:
“太子殿下,一切都是陈尚书的蛊惑,臣弟冤枉啊。”
弃卒保车,陈思浩就是弃卒。
太子宣泄怒火,可赏陈思浩一个五马分尸。
太子维护形象,以儆效尤,五马分尸又轻了。
祸及九族,将是更好的选择。
故说破真相的代价,陈思浩承受不起。
“八殿下,陛下若能从速战胜魏军,班师还朝,困局自解。”
陈思浩说道。
实际上,他已在谋划退身之步了。
然而听起来,仍是献策晋安王,毫无端倪。
“徐尚书,有何妙计可速败魏军?”
晋安王兴奋道。
显然,此策若能达成,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
陈思浩素来言之有物,颇具才识。
否则何以官居吏部尚书,列诸尚书之首,时与谢宣怀分庭抗礼。
晋安王自然想到:
“陈尚书必有奇谋。”
可是,他忽略了一件事。
陈思浩并非以知兵见长,出奇谋有点难为他了。
“据邸报,我军虽略处下风,魏军却轻易不可胜。
可谓:两军相持,近乎势均。
若冯司马尽发阳城兵,突然出现在魏军侧后,战局势必有利于我。”
“此策妙,甚妙!”
晋安王拍手称快,大赞。
前后夹击、合围而胜,屡有见诸史书,确是克敌制胜之策。
故晋安王大赞之。
然而凡战策,皆须因势而变,彼时良策未必适用于此。
于行军途中,两万阳城兵挡得住,数千魏军骑兵的突袭么?
或者,魏军分出数千骑兵,东犯兵力空虚之阳城。
届时,冯国栋是否回援阳城。
匆促回援,必为魏军所乘。
不回援,失阳城而南兖州门户洞开,膏腴之地必遭涂炭。
而仅分出数千骑兵,并不能打破梁魏对峙大军之均势。
故陈思浩之策,看似妙计,实则不然。
当然,他并不在乎此策是否可行,忽悠住晋安王才是他的目的。
《梁书·武帝纪》载曰:
吏部尚书陈公思浩献策晋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