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 血族:启示录 > 第十章 忠奸

第十章 忠奸

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血族:启示录 !

    “皇帝陛下,奥斯特拉西亚公爵和普罗旺斯公爵,近期与叛乱地区来往密切,有确切情报证实此二人也在蓄谋自立,不知是否将其归为叛军一脉?”

    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大厅中响起,众人不用抬头也能猜到这人的身份。

    外务部大臣奥德·布莱克,一个不懂得趋炎附势的人,公事公办是他的行为准则。

    跟史部大臣完全相反,他的个人能力极为突出,可以这样说、布莱克这个人是完全靠实力坐稳了六部大臣的椅子。

    不结党、不受贿、不参加宴席、几乎没有私交,永远都是一副庄严肃穆的表情,大概六十多岁,中等身材,不喝酒、不抽烟、未纳妾、只有一个妻子…

    总之、没什么不良嗜好,也没什么不合身份的举动,整个人很死板,做事一丝不苟,就像一个机器。

    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人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精力极为旺盛,身体也很健壮。

    在位近四十年,从未犯过任何错误,能完美贯彻皇帝的指示。

    同时、这个人也是丕平政府中唯一的一位,未参与政变、仍然从查理二世时代留下的高层。

    像政部、军部、内务部这些掌权者,都是跟丕平穿一条裤子的叛乱者,而史部、工部大臣则是被提拔上来的亲信。

    只有外务部的布莱克,是从前朝留下来的元老,而且比政部军部那些人干净得多。

    关于这一点,政部大臣罗德·怀特百思不得其解。

    他揣摩不透丕平的心思。

    按常理来说,这种手握实权的位置都应该安排上亲信,只有自己人才能带来安全感,如果是罗德·怀特坐上那个位置,他一定会把布莱克涮下去,找一个信得过的小弟来执外务部牛耳。

    最起码也得是一个能听话办事的下属,而不是总跟你唱反调的倔驴!

    是的、唱反调。

    布莱克这个人总是在跟领导唱反调,查理二世在位时他就这样。

    布莱克曾多次当面顶撞查理的政策,而且极为直接的把其中弊端讲出来,这个人嗓门洪亮、从来不加任何修饰词语,就在朝堂之上跟查理硬刚,弄得皇帝有点下不来台。

    查理说一他说二,查理往东他往西。

    就拿收税的事情举例,查理曾经多次提出要增加几种赋税项目,用以缓解军费开支。

    然而次次都被布莱克拦了下来。

    只要一提到增加收税,布莱克保证站出来嚷嚷一阵,最后弄的不了了之。

    可以说相当‘不会做事’。

    很多尚在讨论中的议题,比如扩军啊、对维京王国发起战争啊、或是大兴土木啊、等等等等,这个家伙就跟杠精一样总能找到其中的弊端,然后嗓门洪亮的开始劝谏帝王。

    只要他一发言,其他大臣立刻全都闭嘴,因为布莱克的声音比他们一群人发出的议论声还要大。

    这个人的气场很足。

    他一般很少开口,但只要一张口、总是怼的查理无话可说,最后以‘择日再议’跳过布莱克反对的项目,继续研究这个人不怎么吱声的议题。

    只要是他反对的议题,都很难开展下去,但那些他并未反对的政策,有关外务部负责的地方、执行速度比谁都快,而且做的很完美。

    很刚硬、很直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活了六十多年不知道什么叫妥协!

    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

    众臣只是奇怪,每次开会的时候竟然都能看见布莱克的身影,这家伙竟然还没被查理炒掉!

    是啊、布莱克不但没被炒掉,职位还越升越高,而且还坐的很稳。

    丕平曾经也不太理解父亲。

    他一开始的确打算把这外务部大臣换成自己的亲信,至于布莱克、丕平曾经想把他处死!

    因为丕平尚在皇子的时候,这个人曾经揭发了他跟政部几个大臣受贿的事情,导致查理一度极为厌恶这个矮胖的儿子。

    丕平想要报复。

    他用自己的思维去带入布莱克,认为这个人是在拿自己的丑事来向父亲献功。

    可后来丕平发现不是这样的。

    他一夜之间明白了父亲留下这个人的原因。

    继任皇位的前一晚,是丕平此生最难忘的一段的记忆,当时、他都准备睡下了,禁军突然来报外务部大臣布莱克求见。

    丕平在那个时候认为,这个家伙是得到了自己要撤他的消息、来哭诉求情了。

    于是他就把布莱克放了进来,他想看看这个总跟父亲唱反调的家伙跪地求饶的样子。

    丕平没打算改变主意,他只是打算欣赏欣赏乐子。

    别人的眼泪,是丕平最喜欢看的乐子。

    布莱克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满脸憔悴、头发凌乱、眼角带着泪花。

    ‘果然。’

    丕平为自己精准的判断而骄傲,来人果然是向他哭诉的。

    可这个人并非是来为自己求情的。

    他为大事而来。

    这个年过六旬的老臣,进屋第一件事、就是跪在丕平身前,紧紧抓着新帝的裤脚,然后哀嚎着吼出了一句话:

    “陛下!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