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说网 www.98xs.com,最快更新陈家洛的幸福生活 !
事情的起因是两广总督李侍尧的一封奏折,自从天地会开始在两广作乱,李侍尧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虽然守住了广州等大城,但因为两广绿营的精锐在福建被红花会灭了,剩下的兵力无力清扫那些乡间的天地会乱党,以至于天地会慢慢发展壮大,在广西和粤北穷困地带甚至打下了两个县,这下他终于没办法当缩头乌龟了.
朝廷在编的兵力不够,那么就只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两广一带客家人和本地人矛盾重重,许多大家族自身都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如果将这些人整合起来,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势力清缴天地会,那绝对比朝廷出兵来的方便啊!而朝廷所要付出的只是一些名义上的官位和少量的银子,这笔账怎么算怎么划算!
拿定了主意,和幕僚们仔细商量了一番,一封经过高手润色的奏折就以八百里加急的渠道送往京城,没想到等这封名为《坚壁清野并招抚议》的奏折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汉人官员看来这是一个扩张自己实力的好机会,他们在乡间都是有权有势之人,家族势力强大,只要皇帝准了这一封奏折,那么自己的家族就可以借着办团练的名头招兵买马,若是立下军功,族中那些考不上科举的子弟也可以借此进入官场,花上些钱就能得实缺,这笔生意绝对做得!于是众大臣纷纷表示自己愿意为我大清倾尽家财招兵把团练办起来!
而对于满蒙的官员来说就不那么欣喜了,朝堂上的满汉之争由来已久,以前太平无事的时候满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出身牢牢地压住汉人官员一头,现在汉人有了扩张势力的机会,那岂不是意味着自己的地盘要收缩!这是万万不可以滴!再说了,满人能压得住超过己身百倍的汉人统治这花花世界,还不是因为武力都控制在满人手中,眼下汉人有了大规模掌握兵力的机会,这满人的江山可就危险了!于是以纷纷出言反对!
尤其是军机大臣来保,他不顾自己已经八十岁的高龄。一改往日朝堂上一言不发的习惯,脸红脖子粗的驳斥着李侍尧的奏折,更是对李侍尧的父亲户部尚书李元亮破口大骂,说他这是想挖我满人江山的根基。李元亮争辩自己和李侍尧都是汉军镶黄旗的人,是旗人!怎么会挖自己的江山,却被来保一口唾沫吐在脸上,说不过是些抬旗的奴才,难道还想和主子们平起平坐!汉军旗的人本来是比满蒙八旗的人低上一等。但在朝堂上被人这么红果果的骂出来,李元亮刷的一声热血就上了头,嗷的一声晕了过去。
李元亮最近身体本来就不好,再被来保这么一骂,羞怒交加之下,就算乾隆立刻叫来太医急救也没熬过多久,当天夜里就一命呜呼归天去鸟。
事后来保不仅不道歉,反而鼓着胸脯说自己是为满人的江山打算,那李元亮是心中有愧才死的!满人们也立刻站出来支持来保,一时间来保竟成了满人之中的大英雄。连乾隆也不敢轻易动他!只好罚了些俸禄给李元亮治丧。
来保在朝堂上骂死了一名朝廷大员,竟然只受了这么一点处罚,反倒是李元亮不仅自己被气死了,还连累的自己的儿子李侍尧因为丁忧而要请求辞去两广总督的职位。两相比较,骂人的出点钱就行了,李家老子丢命儿子丢官!一时间,朝堂上的满汉关系越发的紧张起来。
汉官们不敢正面和满人官员对抗,可是他们办正事没多少本事,玩小手段倒是办法不少,死死地抓住了眼下的关键。只要把团练这个事儿弄成了,就是大胜利,于是开始不断地为团练一事造势,就连朝中汉人大臣之首刘统勋也对此事极为上心。一连求见了乾隆好几次讨论此事,当然他看重的是这件事能为朝廷省下不少银子,消灭红花会逆贼的原因。
其实乾隆对这件事也是十分动心,对于大清的底细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傅恒出征时的军费已经把大清的国库掏空了,连带着自己积攒的议罪银银子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再加上大军落败之后的抚恤银子、新招军队的兵甲粮饷等等,无论是朝廷的国库还是自己扥内库都空的能饿死老鼠了,李侍尧这办法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若不是反对力量过于强大,他都想直接准奏了。
陈家洛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安排京中的红花会分舵放出消息,乾隆身世的问题再次成为京中四下讨论的热点,只是这一次换成了乾隆想借着办团练的机会建立自己掌握的汉人武装,然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发动兵变,将满人都杀的干干净净!
消息一传开,来保、阿里衮和富德等满人军机大臣的府上就更热闹了,除了阿里衮熟悉兵事,知道现在依靠八旗和绿营的力量已经没办法剿灭红花会,没有站出来公开反对团练一事外,来保和富德都极力表示了反对,阿里衮虽然没有反对,可是也不敢表示支持。
至于富德,他当初还和阿里衮一起在西北和木卓伦大战,按道理说他也不是不懂得兵事的人,为什么又极力反对此事呢?事实上他已经被庄亲王留下的亲信说服相信了乾隆身世的问题,对于这种能壮大乾隆实力的事情当然要极力反对。
来保没想到自己都八十了还能有这么风光的时候,他现在对自己的官职爵位已经没了追求,现在想的就是给自己的后人留下足够的人脉,现在有了这么多人追捧,立刻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化身为东林党,不管汉人官员拿出什么理由,他都是一个态度,你们这些人没安好心,都是大大的奸臣,坚决反对你们的阴谋诡计,团练坚决不能办!
就这样,乾隆二十六年在争吵中过去,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62年悄然到来。(未完待续。)